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少,但也比不上当年高祖与项羽相持于荥阳时那么困难。
先拿偶像给你举例子。
现在我们河南军扼守住袁军进攻的咽喉,已经半年多了。
敌人的底细已经清楚,锐气已经枯竭。
局面必将有所变化,这正是用奇谋的良机,千万不可失去啊!
您一定要再挺一挺!
刘备看完书信,不由慨叹道:
“荀文若真王佐之才也!”
荀彧这封书信真正的高明之处,不仅仅在于清楚地为曹操分清了形势。
关键在于人家措词用句十分高明。
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那不仅仅是要你自己必须有匡君济民的王佐之才。
更重要的是,能让领导听从你的正确方针,并跟你一条心的实施。
因为能提出正确看法方针的人不在少数,关键在于你说了领导听不听。
像沮授、田丰,虽然有才,但“爹味儿”十足,总是教袁绍做事。
说你这里做得不对,你得按我的方针来。
估计袁绍就算知道你说的有道理,都不想用你的方案来。
为什么我们常说曹魏的王佐之才是荀彧,蜀汉是诸葛亮,东吴是鲁肃。
其实你细细观察这三个人的履历,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点。
这三人不单单是有才,关键是领导是真的听他们的。
他们的发言,都始终贯彻三个前提。
第一,有理有据的拍马屁。
第二,设身处地的讲问题。
第三,坚定信念的说建议。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人情社会,你在有才的同时,还能把人情玩好。
那才是真正的国士大才。
曹操既得荀彧书信,信心倍增,乃问李翊道:
“文若在信中言及正是用良机之时,此意与先生之勇略不谋而合。”
“先生乃张子房般青云之士,必有奇策能够破敌。”
“适才操言语鲁莽,还望先生恕罪!”
李翊遂取出另一封书信,交予曹操、刘备二人。
“……这是?”
曹刘二人展开来看,此信正是徐晃之前抓住的袁军细作。
“仗打到现在,袁军的粮食也快见底了。”
“若是我们能够截获袁军粮车,袁军内部必然生乱。”
“届时再与袁绍决战,一击可破也!”
李翊洋洋洒洒地将自己的计划说出。
为什么要耗这么久?
第一,袁军势大,先把他的气势给消磨殆尽。
虽然河南军也跟着消耗,但河南军的战力是要比河北军强的。
第二,袁军人数固然多,但也间接使得粮草消耗加倍。
尤其把战线拉长到官渡来,这完全可以使河南跟袁绍比一比消耗。
第三,李翊一直在寻找一个机会,等待袁绍露出破绽。
现在,终于等到袁军把机会主动送上门来。
“但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
“今时机已到,不可失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