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4 愿投六郎门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虽已入门,却仍有万里之遥。”
    裴仲堪点头:“正是。圣人恢复礼乐之制,必非一时之举。今后朝堂之上,礼乐之才必将愈加受重。”
    张岱望向远方,目光坚定:“愿你我皆不负圣恩,不负初心。”
    夜风拂过,吹动檐角铜铃,清音回荡,仿佛诉说着一段属于他们的传奇,正悄然展开。
    张岱自太常寺归来,已是夜深。他步履虽缓,眉宇间却透着一丝疲惫后的释然。今日,《下之回》的演奏终得圣人首肯,而他也终于从一名初入礼乐之门的新进协律郎,逐渐被认可为可堪大用之人。
    然而,张岱心中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归至府邸,张岱未及更衣,便命仆人取来几案与纸笔,将白日所思所记一一整理。《下之回》虽已定调,但圣人之意,未必止于此曲。朝廷礼乐改革之风已起,未来或有更多新制需出己手。他不敢懈怠,亦不愿仅以旧章为依,而是希望能在继承古意之余,融入今世之变。
    正沉思间,忽闻门外传来叩门声。
    “张兄可在?”熟悉的声音传来,正是裴仲堪。
    张岱起身迎门,见裴仲堪神色凝重,知其必有要事,遂请其入内。
    “我刚从尚书省回来。”裴仲堪落座后,低声道,“听闻圣人有意在谒五陵之后,于明堂举行大典,重新厘定郊庙之礼,并命礼部与太常寺共议新制。”
    张岱闻言,眉头微皱:“此事非同小可。若真如此,意味着礼制将有一番大变革。”
    裴仲堪点头:“正是。圣人之意,似欲借此次大典,重塑礼乐之本,以昭示新政气象。”
    张岱沉吟片刻,道:“若此议成行,我们这些协律郎,恐怕也难以置身事外。”
    裴仲堪目光微闪:“我正是为此而来。你我皆通礼乐之道,又受圣人亲选,若能在此议中有所建言,将来仕途便可稳中有进。”
    张岱缓缓点头:“不错。不过,礼制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便会惹来非议。”
    裴仲堪笑道:“所以,我才来找你商议。你素来心思缜密,若能先一步提出可行之策,必能在众臣面前脱颖而出。”
    张岱略作思索,道:“礼者,理也;乐者,和也。若欲革新,当以‘合乎天地、顺乎人心’为旨。我以为,应在传统之中求变,而非全盘推翻旧制。”
    裴仲堪抚掌称善:“妙哉!若能以此立论,辅以历代礼制演变之例,再结合今世所需,想必能打动诸臣。”
    两人彻夜长谈,直至东方既白,方各自归去。
    数日后,礼部果然召集太常寺诸臣,就明堂大典之礼展开讨论。张岱作为协律郎副职,亦受邀列席。
    殿中群臣济济一堂,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有人主张恢复周礼,有人则力主删繁就简,更有甚者,提议完全废除旧制,另起炉灶。
    张岱静坐一隅,细听众人之言,待时机成熟,方才起身拱手道:“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然礼乐之制,关乎国体,不可轻率更易。”
    众人目光齐集于他。
    张岱不卑不亢,继续道:“礼者,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乐者,和人之性,以成天下之和。若一味复古,则失之泥古;若尽弃旧章,则无以为继。臣以为,应取古礼之精义,融今世之实情,使礼制既不失其本,又能顺应时势。”
    此言一出,殿中一时寂静。
    礼部尚书李林甫微微颔首,问道:“那你可有具体建议?”
    张岱早有准备,取出早已写好的奏稿,呈上御前:“臣以为,明堂大典,应以‘尊祖配天’为核心,祭仪当循汉唐旧制,然可酌情增减。譬如,乐章之中,可加入今世之辞,使文辞更为贴近当今百姓心声;舞仪方面,亦可借鉴民间雅俗之舞,以显朝廷亲民之意。”
    圣人听罢,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此议甚佳。朕亦以为,礼乐之道,贵在因时制宜,不可拘泥。”
    最终,张岱之议被采纳,他亦被委以重任,负责编订明堂大典中的乐章部分。
    任务既定,张岱便全身心投入其中。他日夜研读古籍,查阅历代乐谱,甚至亲自走访民间乐师,采集各地民歌,力求在传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一日,他在城南访得一位老乐工,曾为玄宗朝宫廷乐师,年迈退隐后,仍精通音律。张岱与其促膝长谈,受益匪浅。
    老乐工感慨道:“当年宫中乐章,皆由词臣撰写,然真正动人之处,往往在于旋律与情感的交融。如今你既掌乐律,切莫只顾辞章之美,而忘却音乐本身之魂。”
    张岱深受触动,自此更加注重乐律与情感的契合。
    数月后,明堂大典如期举行。张岱所编乐章,融合古今,既有庄严肃穆之气,又具亲民之感,令百官称颂,百姓感动。
    圣人观礼之后,亲自召见张岱,赐金帛十匹,晋升其为正六品协律郎,兼礼乐顾问。
    张岱跪地谢恩,心中明白,自己已真正踏入礼乐中枢,成为朝廷倚重之人。
    然而,他也深知,身居高位,责任愈重。礼乐之路,仍在前方,等待着他继续前行。
    夜色渐深,张岱独坐书房,望着窗外星河,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昔日书院之中,那轮明月下的孤影,与裴仲堪对坐窗前的低语。
    如今,他已不再是那个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学子,而是肩负国家礼乐之责的协律郎。
    他轻轻提笔,在纸上写下四字??
    “礼以载道,乐以传心。”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