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资本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少原来无人生活的山区,都有不少吃不上的饭的,前去开荒。这些在大山里开荒的人勉强能够自己吃吧,但粮食要运出来,很明显,不太现实。
    所以山东的粮食生产总数可能能供应3800多万人,但政府可以按比例收税的,大概也就3000多万人的土地。
    清末的政府收入大概是八九千万两银子。换算成口粮,也就是1200万人一年的口粮,总人口4亿人左右。
    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时的清朝,饥饿程度已经非常高了,去掉几千万饥饿人口,在偏远山区种地,根本不会向政府提供多少税收,还需要中央政府支持的地方。
    能支持税收的也大概也就3亿多人。那么也就符合先前所想,农业社会大概只能产出百分之10的能量剩余,那么就是3000多万人的口粮,非农人口总合,有离开土地的自由。
    这3000多万人的口粮剩余,作为最下层,直占比最大,负责对接土地的大地主、小地主、富农,他们要拿走1/3。
    作为政府收税的机关,比如像管盐税的管,厘金的,关税的,收田税的帮办衙役,政府官员,地方驻军,他们也要消耗1/3。
    再能有个1/3会上交到中央财政,社会收入大概是这么个情况。
    袁世凯主政山东,直接派军队强力接管,中央已经半废了。
    那么去掉他没有能力直接接管的部分,地主必然要拿走的1/3。还有2/3,大概就是200万人的口粮,价值1400万两左右。自己的态度如此张狂,肯定要多少拿个钱给中央糊弄一下不是?把中央的七百万两全部吞掉不行,但拿走一半也是差不多的吧?
    自己的官僚机构也要好好的改革,拆掉一部分比如原来的军队,地方小衙门,让自己的军队直接接管,也算个一半吧。
    也就是说,袁世凯自己支持支配的收入大概有700万两,为他自己,他的军队,他的自己人,比如幕僚花销上200万两。
    他至少有可以支配的500万两的财政剩余,纯收入。
    袁世凯主政山东之后,一方面积极联系青岛的德国人,修青岛到济南的铁路。
    一方面大肆改革,安排自己人来代替,山东原来的行政框架,把山东作为自己的私地来经营,根植地方。
    一方面大肆鼓励地方有力人士,豪商乡绅,参与在一起开办洋务,生意,加深自己和地方掌控势力的联系。
    外交,民政,兵权,财政,自身势力,本土势力的结合。这六个方向一下手,袁世凯的声势,在整个清朝都可以算得上是如日中天,前去投靠的人不知凡几,开始有李鸿章的架势了。
    大家看原来清廷的政治布局。南方几个总督辖地,山河交错,互相牵制。
    清廷自己牢牢掌握直隶。
    山东、河南、山西只有巡抚一级的官员,是小块地,作为缓冲地带。
    背后靠着东北,蒙古,陕甘半边江山。以此维持整个政权的稳定。
    李鸿章没了以后的政治格局是怎样的呢?从济南到四平的整个关内到关外的铁路就像一个天平。
    山东袁世凯是天平一个头,吉林张克是一个头,天津聂士诚,北京清朝中央是天平的中央基座。
    在现在这个有铁路,可以两天时间就到京城,进而掌控中央的时代,构铸了一个脆弱的平衡。
    张克有自己的优势,他拿到的是一张白纸,可以在白纸上勾画新时代的样子。
    但袁世凯拿到的是一个传统大省,底力十足。有本钱直接行动,开始作为,是他的优势,但也必然受牵制。
    但就目前来说,张克确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通过东北的情况也可以明显的知道。这个国家现在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是资本的稀缺。
    想要做事就要花钱,你凭什么花别人的钱?你要给别人利息,但是一年20%左右的利息,什么样的生意可以撑得住?
    久而久之,其实还是放高利贷的人占大头。
    这些原本世代公卿,豪富的传统贵族,站在幕后。
    看出头干活的,打生打死,闯出一片天来,一个不慎就有家破人亡的风险。他们在藏在背后,稳稳的收着利息。那些所谓的牛逼哄哄的人物,包括袁世凯(原来的时空,军队等大量花钱,国内借不到,要借日本的钱,善后大借款,日本借给你,你还的起吗?看看现在西方资本,扩张和收缩周期,对第三世界的控制,谁给他的勇气?死后管它浑水滔天?赤裸裸的卖国行为),也不过是他们的提线木偶。
    张塞是清末最出名的实业家,他的纺织厂,是他自己能完全做得了主的吗?他有所有的决策,都会根据他办厂时,去借贷的债主,受到影响(1920左右,一战时期,国外生产不足,到生产恢复,市场波动。国内不是没人看到危险,但挣钱啊!贪婪的投资者,加大投资扩产,最后生产过剩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