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急切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债主的利息钱更是拖不得,参股几百万两银子的都是什么主?私人的买卖,得罪不起啊。
    为了稳定汉阳铁厂的生产,不得已将整个地方政府的财政向汉阳铁厂倾斜。
    作为地方编练的新军,他们的饷银也受到了影响,缩减。
    大兵们可不管你这的那的。他们只知道皇帝无能,朝臣昏晕,国势日下,连自己当兵的都快吃不上饭了。
    加上国内今年以来,中央一直想要立宪。互相造势,国人对国外情况的逐渐了解,立宪?还是共和?
    共和国的道路也是有很多人支持和鼓吹的,于是武昌发生了军事政变,新军将士,推举黎元洪为总统,建立共和国,风潮席卷整个南方,南方各省随即宣布独立。
    清朝在南方的势力,基本上在太平天国之后,就已经消失了,南北连为一体,基本上更多的是在政治上维持和睦的考虑,没有足够强大的强人来将整个国家事实上的捏为一体。
    随着李鸿章在东北内战的时候,将青岛以南所有的沿海地区全部打开通商,以满足列强的利益。
    南方不满情绪加重,离心离德变得更加厉害了。
    李鸿章的湘军淮军旧部,自己家族,在南方是有根基的。他在中央还可以维持局势,现在李鸿章不在了,两三年时间,到现在彻底局势崩裂。
    清廷此时作为名义上的中央,他要不要维持统一?
    他如果要维持名义上的统一,派谁去镇压?他自己完全没有这个力量,他连自保都困难了。
    趁着这个时机,袁世凯立刻开始入主中央,承诺宪政,给皇族留最后一丝体面,不至于在乱世之中落个没下场。
    见事不可为,清皇室也就借坡下驴了。
    中央权力开始完全向袁世凯手中滑落。
    一边稳住中央朝廷,一边和南方共和国打打停停,安插自己人,架空清庭。
    趁着袁世凯在两方势力间摇摆,一时脱不开身。
    此时已经进入了下半年,辽宁已经快速扩充出了将近10万人的军警部队。
    辽宁低调处理,开始突然进攻吉林。
    这里面有一个插曲。在大半年之内就扩编出7万人的步兵,3000人的炮团,和日本的大力支持是绝对离不开的。
    很明显日本现在,没有力量立刻入侵,优先为将来可能的入侵埋下扣子,分裂清朝,平衡清国的国内各方地方势力。
    日本也在向南方大量出售军火,一些算盘明处看起来都是自由贸易,但暗地里的想法非常明显,东北,袁世凯,南方做平衡,希望南方别被干趴下了,东北地方势力再壮大一些。
    英法当然是希望维持安定的,有利于贸易,但出售军火也在两可之间,看情况。
    南方无力,做不了什么。但如果和此时派出大部队和张克打生打死,那么将来会不会被其他势力,摘了桃子?局势不明,袁世凯也不敢全部压上赌一把。
    南北都乱,局势崩坏,袁世凯开始加紧夺权,威胁清朝退位,实行共和。
    用共和谈判,防止内战,先稳住南方。又卡住关外的路,发电东北要求停止行动,一边加紧占据中央,进而占据稳定北方才是当务之急。
    袁世凯山东北洋集团,兜兜转转同时在和南方,和关外和清庭谈判。
    清廷最弱,先前引狼入室,面对逼迫没办法了,确定了在春天的时候,光绪帝就会在北京祭天退位,实行共和,以求优待。
    南方南京孙总统,只有电文往来,支持袁世凯当总统,只要清帝退位,先共和再立法。
    黎元洪只是联系本地势力,掌控权力,并不主动要求什么,维持现状,扯皮而已。
    辽宁遇到了冬天,进攻暂停,只是加紧物资部队动员,加紧谈判,希望劝说吉林北洋驻军退出关外。招降八旗官兵,朝廷马上没了,给谁卖命?过日子是真的,辽宁给出路,不乱杀,试着瓦解八旗军队思想,减少顽抗。
    袁世凯集团,已经开始完全掌握北京中央了,立刻派出了山东北洋军进驻北京,河北,河南。
    逐渐扩张自己的势力,当然也是想向东北扩张势力的,毕竟东北还有自己的2万人。
    如果可以把东北这块拿下,也是大有好处的,经过张克数年的经营,谁看了现在的辽宁不流口水?
    能拿下就统一北方,全国一盘棋是基本赢了。
    古时候打仗的时候,因为维持后勤粮草转运,需要拉大量的壮丁来负责后勤粮草的转运,使用大量劳力是很伤农业的。
    随着铁路建设,后勤转运的压力大大的减少,对壮丁的需求大大减少,对农业的伤害大大减轻。
    打仗你就可以不需要分时间了。只要根据局势,随时可以发兵。
    此时关外铁路西线修到了四平方向的辽河对岸。东线在新民过辽河修到了沈阳、向北到抚顺,南边营口到鞍山。
    抚顺向北进攻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