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青衣天驷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六十章:青衣天驷(第1/2页)
    次日天明,姜啸虎就带着众人去悬崖边查探。经过连续几日后,也没发现什么端倪。这日大家又都各自在悬崖边研究,张啸北后背的伤好得差不多了,就是还有点发僵,走路直挺着腰,跟个稻草人似的。
    “我说虎子,这天天来看,能看出花来?”张啸北揉着眼睛打哈欠,“那铁船不还在云彩里裹着吗?蚂蚁也没动静,老毛子女人跟蒸发了似的。”
    “多看两眼总没坏处,”姜啸虎蹲在崖边,手里拿着个望远镜“说不定能瞅见啥蛛丝马迹。”
    李啸冲往手心啐了口唾沫,使劲搓了搓:“昨儿个派去给刘幂送信的弟兄回来了,说那边没见着有人跑过去,也没发现啥异常。”
    “奇了怪了,”孔令仪皱着眉,“难不成那女人插翅膀飞了?还是藏在哪个石缝里了?”
    “管她藏哪儿,早晚得冒头。我更关心的是那些蚂蚁,这两天太安生了,反倒让人心里发毛。”燕啸夫近日完全迷上了那些蚂蚁。
    接下来的几天,众人除了吃饭,睡觉依旧围着悬崖打转。燕啸夫成了蚂蚁专家,天天往铁船那边跑,有时候蹲在崖边瞅半天,有时候又拿着个小本子记笔记,嘴里还念念有词。
    这天晌午,日头正毒,晒得石头都发烫。燕啸夫突然跑回来,脸上带着兴奋的红:“弄明白了!那些噬魂妖蚁的动静,跟天气有关!”
    众人正躲在树荫下乘凉,一听这话都围了过来。张啸北啃着个硬面饽饽:“咋个有关法?难不成它们还看黄历?”
    “差不多是这意思,”燕啸夫抹了把汗,“我翻了日志,又瞅了这几天的天色,发现这蚂蚁每月十六准出来,而且都是那种闷热得喘不上气,眼看就要下暴雨的天。”
    “对啊,咱那天遇到时就是这天气,可见那老毛子女人,完全了解蚂蚁出来的习性啊!可这是为啥呢?”李啸冲追问。
    “日志上写着,这蚂蚁是从埃及沙漠弄来的,”燕啸夫解释道,“那边的气候就是干湿交替厉害,闷热天过后准下大雨。它们估计是跟着这气候走,一到这种天就觉得不安全,想往外跑。”
    孔令仪点点头:“有道理。闷热天气压低,可能会刺激它们。这么说,只要避开十六,还有闷热天,就不用怕它们了?”
    “理论上是这样,”燕啸夫点点头,“但也说不准,万一有啥别的动静惊动了它们,也可能跑出来。”
    “管它呢,”姜啸虎站起身,“至少知道个规律,总比瞎担心强。现在还是琢磨那句‘抽茧接丝织玉盆’,到底是啥意思。”
    一提这话,众人又蔫了。这些天把能想的都想了,铜盘翻来覆去地瞅,日志也快背下来了,就是摸不着门道。
    正犯愁呢,一个穿着打补丁褂子的小伙子怯生生地走过来,手里还攥着个啃了一半的窝头。他是老毛子抓来的百姓,叫长顺,听说是当地的猎户,对山里的事儿门儿清。
    “官爷,”长顺把窝头往身后藏了藏,“俺……俺听你们说啥‘抽茧接丝’,是不是跟蚕有关?”
    姜啸虎眼睛一亮:“你知道啥?赶紧说!”
    长顺被他这架势吓了一跳,往后缩了缩:“俺们这一带,老辈儿有个传说,说是有种神奇的蚕,叫青衣天驷。普通蚕就寸把长,这蚕能长到一尺,浑身是蓝的,跟染了靛青似的。”
    “青衣天驷?”孔令仪重复了一遍,“这名字听着就稀罕。”
    “可不是咋地,”长顺咽了口唾沫,“老辈儿说,这蚕吐的丝老结实了,比钢丝还韧,可又轻得跟鹅毛似的。以前有个猎人进山,瞅见过一次,说那丝在太阳底下泛蓝光,能把石头都捆住。”
    众人听得眼睛都直了。燕啸夫一拍大腿:“这就对了!抽茧接丝指的就是这青衣天驷!那织玉盆,说不定就是用这丝织成的蚕茧!”
    “这么说,这蚕真存在?”李啸冲追问。
    “不好说,”长顺挠挠头,“俺爷爷说,他小时候还听人念叨,后来就没人见过了。都说藏在最险的地方,一般人找不着。”
    姜啸虎站起身,来回踱了两圈:“老辈儿的传说,十有八九是真的。数代前肯定有人见过这蚕,才传出这话。这城里,还有周围的林子、山上,必定有这蚕的踪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六十章:青衣天驷(第2/2页)
    说干就干,众人立马分成几队,姜啸虎带一队搜老毛子的营地,孔令仪带一队去札尼尔查城,燕啸夫和长顺则去周围的山林。张啸北和李啸冲留守,以防万一。
    姜啸虎他们把老毛子的营房翻了个底朝天,床板都撬了,灶膛也掏了,连茅房都没放过,除了些破烂军装和空罐头,啥也没有。
    孔令仪在城里转了一天,从寺庙到民居,甚至连城墙根的砖缝都瞅了,也没见着啥青衣天驷。
    燕啸夫和长顺在山里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