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使令我们生天,乃至于做人,种种的可乐果报。他对于这种善业跟这种恶业,生起了坚定的理解。生起坚定理解以后,他就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就是惭愧。就是说,他对这种贤善的法能够尊崇、尊重,崇重;乃至于对这种种的恶业轻拒,轻视拒绝。
所以这个惭愧是由「正见」来的。所以我们一个人业果要转变:
第一个,你要有惭愧心。就是说,你对你的生命有一种想要增上的一种意愿,有增上的意愿。有些人他造了恶业,你说造了恶业要到三恶道,他无所谓,他对恶业,他也不排斥,你说到三恶道去,他也不怕,这个人就没办法转变的,这业就不能转变,当然这个人一定是没有正见的。所以我们第一个,就是要有惭愧心,有这种对于业果的正知见以后,能够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希望我们生命能够不断增上的这种意愿。
第二个「发大菩提心」。前面是约着破恶,这个是生善。
这个菩提心,在大乘经论里面讲到两种的菩提心:第一个是属于世俗菩提心;第二个是胜义菩提心。
一、世俗菩提心
我们先讲这个「世俗菩提心」。这个「世俗菩提心」,它是从一种事相的观察,或者是约人,或者是约法。如果是约人,他就观察这一切的众生,都是过去的母亲,这些如母的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颠倒造业受苦,这个时候,他就不忍众生苦,发这个菩提心,这第一个;第二个,他思惟佛法是众生的光明,他不忍圣教衰的缘故,他也发菩提心,这个为了要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缘故,他发菩提心,这个都是属于「世俗菩提心」。
二、胜义菩提心
这个「胜义菩提心」是指约理性发动。就是说,他要能够读诵大乘的经典,《法华经》跟《华严经》。他读诵了以后,他能够觉悟到一个真理,他觉悟到什么真理呢?他能够觉悟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他能够觉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种同体的佛性当中,发动了他的「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誓愿。就是尊重己灵的缘故,发动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这个就是属于「胜义菩提心」,这是更加殊胜。
总之,就是他们都发起了一种「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这种愿力。当然他会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他就会修习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种种的善法他就会修行。他能够从佛法的理论的胜解,生起惭愧心,生起菩提心,这样子,他就能够改恶,也能够修善,由惭愧的缘故而改恶,由菩提心的缘故,而修习一切的善法。
修善呢,印祖讲一个譬喻,「诵经念佛,自行化他」,或者他是诵经,或者念佛,或者自行,或者化他,以这种功德来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把这个资粮做一个回向,回向到西方净土,这是讲到他因地的转变。
再看我们看这个果报的转变。
「由是之故,现生或被人轻贱,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贫穷,与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之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他这样子的思想转变、行为转变以后,他就是怎么样呢,现生或者是被人轻贱。
这件事情是这样,本来他能够发惭愧心、菩提心、断恶修善,这都是一种善法,这个善法,都应该是成就可乐果报,但是他在现生不是!被人家轻贱,被人家冷嘲热讽嘲笑,这第一个。或者是得到病苦,他本来是造恶业的时候,是没有病苦,现在断恶、修善,生病了,或者是贫穷,或者不如意的事情。这怎么回事呢?为什么他开始修善以后,会有这种轻贱、病苦、贫穷、不如意的果报出现呢?这以下就解释。
「先所作永堕地狱,长劫受苦性业,即便消灭。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因为这个人在没有断恶、修善之前,他累积很多的罪业。累积很多罪业以后,他发惭愧心、菩提心,断恶修善的时候,就动摇了他的这个恶业。就是怎么样?就是重报轻受,把这个恶业给逼出来,使令他这个地狱的果报,转成了被人家轻贱,或者是有病苦,或者是贫穷,乃至于一切身心不如意的事情。所以说他这种微小的痛苦,就可以使令他「永堕地狱,长劫受苦」的业,就是这样消灭掉,就是重报轻受。不但是这样子,这只是破恶而已,因为他发了菩提心的缘故,「尚复能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他在生善方面,能够超凡入圣。这个是讲到他的恶业的转变,以及他的善法功德的情形。
就是这个人生命的果报转变,不管是因、不管是果,都不离开我们这一念心,这叫「转变由心」。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讲得比较深,我们也可以从儒家的角度,我们看附表第十。
附表第十,这个倒是可以做我们学佛的基础,忏公师父也经常说,儒学是佛学的基础。我们看这个转变由心,站在儒家的角度,他们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