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这个三恶道那个相状,就是一种苦恼下贱的相状,那一念心也是烦恼多、善心少。
    这些的色心二法是怎么有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你过去业力的熏习,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你过去的烦恼罪业的和合,就创造了一个三恶道的色心;由这种善业的和合,就创造一个人天法界;乃至于我空法空智慧的和合,就创造了四圣法界的色心,这些都因缘所生法的。这个是从相状来简别十法界的差别,就是从相状上,我们应该肯定,从因果上来说,十法界是有差别的,有殊胜、下劣的差别。我们再看这一切的差别当中,有一个不差别的本性,看体性。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凡夫的世界,就是随这个因缘所生法,随这个境界,就是变化。好的境界,我们快乐;不好的境界,我们苦恼。
    佛陀告诉我们说:你不应该去观察这个相状的变化,你应该去观察什么呢?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就是说,这一切的生灭,这一切的去来,它的本性就是这个如来藏性。这个如来藏性是什么情况呢?「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它的体性是常住不动的、妙明的,是不动的、是遍满的,这叫做「妙真如性」,这个不可思议的真如性。
    所以说,假设我们从本性来观察,这个真常的本性来观察呢,我们会发现这个十法界的这种去来,或者是迷悟、生死,这种变化的法都是不可得。我们从清净心的角度来观察这些去来,或者是迷、或者是悟、或者是生、或者是死,这些都不可得,这个不可得那个本性,就是我们依止处,清净本性。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想要修一切的法门,这个首楞严大定,你要先把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依止语言文字先理解它,就是名字位,先了解它,你才能够依止。
    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在禅宗有一个公案说:有一个禅师,这个禅师他看到一个老和尚,就跟他顶礼。这个老和尚也是一个老禅师。这老和尚就谦虚说:莫礼老朽。你不要顶礼我这个老朽,就我这个色身是老病死的,你不要顶礼,莫礼老朽。这个禅师就回答说:礼非老朽者。这个禅师是开悟的人,他说:我是顶礼那个非老朽的。就是说,表面上我是顶礼你的色身,其实我是顶礼你的清净本性,那个非老朽者。就是说,你现在的色身是剎那剎那变化,你现在的内心是剎那剎那变化,我不是顶礼你这个人,我是顶礼那个在一切剎那变化当中,不剎那变化的那个不生灭心,我是顶礼那个礼非老朽者。
    所以开悟的人,他就是会往道上去会。所以你可以看的出来,一个人内心是站在什么角度在做事情,看得出来。我们凡夫的心,是站在一种攀缘心,那个禅师他做一件事情,他的内心,那个脚跟所站的位子是不生不灭的,他不会被因缘所生法所动摇的,礼非老朽者。
    不过这个地方,我们也不要以为你离开了攀缘心,而有一个真心,不是这个意思的。
    在天台宗有一个圆教名字位,古德讲一个偈颂,来说明这个名字位的境界。
    他说:「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所以这个人「方听无生曲」,哎呀!我现在知道这个无生的道理,过去就是被这个生灭变化的境界所转了,我一天到晚颠颠倒倒的。「始闻不死歌」,喔!我终于在一切的老病死当中,找到一个不老病死的法。「方听无生曲,始闻不死歌,今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原来当体就是你现在这一念东去、西去,到处攀缘的心,它的本性、它的本来面目,就是那个「无生曲」,就是那个「不死歌」。可是我们没有回光反照,「翻恨自蹉跎」,冤枉,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攀缘心带着,在三界里面流转,真是冤枉,现在知道。我知道以后,就不要随顺攀缘心而转。
    所以这个地方,你应该体会、体会,就是这个「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就是我们应该从这种生灭变异的相状当中,去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本性,这个是第一段的「即妄显真」。
    我们再看第二段「叹德劝修」。这样子依止不生灭心有什么好处呢?好我们看《楞严经》的说法。
    【阿难!汝应将此妄想根元,心得开通,传示将来,末法之中,诸修行者。令识虚妄,深厌自生,知有涅盘,不恋三界。】
    这第一段。在流通分当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应该,你现在进到首楞严大定法门是开悟,所以能够讲出那个偈颂,来赞叹首楞严大定,你不应该只有自受用,你应该把这种妄想的根元,跟心得开通的这个法门传示将来。
    这个《楞严经》它发明两个内涵:第一个是妄想,妄想根元,就是攀缘心,当然这个攀缘心是以我为根本,就是有一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