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夫,他觉得佛号干扰他,把佛号舍弃掉,你这个佛号舍弃掉,不是净土法门,不是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因为它是一个万德洪名,它是一个清净法界,不像这个息,它是一个杂染五蕴,不同,所以这个地方要清楚。方法是一样,但是有一种信愿不同。再看
    二、观
    「又凡拣择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诸善妙慧,悉皆摄为毘婆舍那品。」这个抉择就是观,观什么呢?「如所有性」,诸法的总相,就是从假入空观,天台宗说的,「如所有性」就是空观,一切法的总相。「尽所有性」呢,诸法的差别相,就是十法界,佛法界的功德庄严、众生法界的惑业苦,这些诸法的差别相,就是从空出假观。不管是空观、假观的这种「诸善妙慧」,都是毘婆舍那。
    所以前面的止是心于所缘是无分别住,是没有分别的,就算有归依的心,那个抉择都是在之前就抉择,念佛的时候,那一切分别都要停止的。但是观不同,它要抉择、要分别的。
    我们看《解深密经》的解释: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修观之前要依止,身心的明了寂静为依止。就是说你一定是先修止,把这个心调到明了寂静的状态才起观的,这个是讲修观的前方便,再看它的正行。
    「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这个地方是正式讲到修观的方法。即于如,这个「如」者,随顺也,你是在这个三摩地的境界怎么办呢?随顺于「所善思惟法内」。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在修观之前,不管是不净观,或者是苦谛观、无常观、无我观,你一定要先学习它的整个内容内涵,一定要通达它整个内涵。所以修观它要依止圣教量的。若伽仁波切也说:没有教量,是不能够生起证量的,佛法的功德智慧,不是说你眼睛闭着自己想出一个方法来思惟,不是的。你要依止圣教量,佛陀告诉你怎么思惟,你就根据那个方法去思惟,不是你自己创造一个方法。所以没有研究经论,你不能修观,没有资格修观。
    「如所善思惟法内」,你一定是学习佛陀告诉我们怎么修不净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内,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就从那个角度契入。
    随顺圣教量是在什么境界随顺呢?「三摩地所行影像」。就在那个寂静的状态当中,这个「行」就是你内心活动的范围,从这个地方走到那个地方,就是「造作」的意思。在什么境界造作呢?「影像」,这个影像是这样子的,譬如我们说「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在所行影像当中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就在这个佛陀的圣教量当中,深入的观察,然后产生坚定的理解:这个世间的确是寂灭相,我过去是颠倒的,我过去看到一切法都真实,财富是真实的,眷属也是真实的,我的身体,我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管是能贪的这一个我,所贪的我所,都是真实的。这样子我们观察「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就慢慢慢慢把我跟我所的执着给破坏,这是个胜解力。胜解以后,舍离心相,这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心又开始波动,又跟前面结合,这个寂静的三摩地不相应。这个时候把所观境舍掉,又恢复到无分别住。就是修止一段时间以后,修观;修观一段时间,再恢复到止,如是的重复。
    在这个《解深密经》讲一个譬喻,是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之前有一个人画画,他初学者画画。他画一个人,第一次画有一点像,但是不完全像,没关系这张不用,擦掉;再画第二次,画的更像,再擦掉;他不断的这样子重复画,总有一次画出的那个相跟本质相一模一样,一模一样。我们刚开始在修观的时候,依止圣教量: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我们以空观的智慧来观察我们的身心,色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想行识毕竟空无我无我所。我们这一念的心,都是剎那剎那生灭的。在剎那剎那生灭的当中,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事情。这样我们随顺圣教观察的时候,就开始去动摇我们过去的颠倒,我们就开始动摇,这就是你一次一次的动摇,总有一次就把它给破坏掉,这是见道位,一念的相应见道位。所以这个修观就是观察、胜解、舍离心相,三个不断的重复。
    这以下讲到修观的转变。
    「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徧寻思、周徧伺察」。就在我们这个三摩地寂静当中,「能正思择」就是空观,「最极思择」是假观。周徧寻思,周徧伺察,这个寻跟伺就是一种观察,但是寻思是一种粗浅的观察,伺察是微细的,寻思是粗,伺察是细。换句话说我们修观有四种种类:或者空观、或者假观、或者粗观、或者细观,不断的去运用,这个是讲修观的方法。这以下讲了它所表现的功德。
    「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刚开始我们这样子观一段时间以后,「诸法从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