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就是那个本性佛显现出来的,就是见到法身佛,那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不管是见到什么佛,都不能取着,当然你能够见到自己的法身佛,你不可能会有取着的,大部份都是在净心,能感他佛的时候,还有能所对待的时候,我们最容易取着。
有时候我们打佛七,有些主七和尚,他当然也是想要提高大家的信心,有时候会把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有感应的人,现场报告出来。印光大师说这不好,打佛七当中有任何的境界,不管是好、是坏,你一讲出来就不好。你很可能是念到净心能感他佛,你真的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真的。但是你一讲出来,你下一枝香就没有了,就失掉了。所以你有好境界,不要在大众中表达出来,绝对不要讲,要把它隐藏起来。但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境界到底是真实、是虚妄,是不是随顺于弥陀清净法界的时候,你倒是可以跟善知识讨论,私下可以,不要公开的表达出来。除非你真的是得到念佛三昧,你那个念佛三昧的力量,非常的坚固了,可以,经得起任何考验了,可以!如果你只是一时的感应道交,你讲出来很不好。
印光大师说:第一个,你讲出来,你看到一分,你说两分也不对,说半分也不对,说多、说少都不好。说多的话就是有一点…就是不好,当然不一定说是大妄语,你要有欺诳心的时候,就是大妄语;你说少了也不好,多说、少说都不好。,所以有好境界我们自己知道就好,你继续的修行下去。这个是我们修行念佛要注意的事情!所以在根本上,我们要追求一心不乱,因为佛号能够念到一心不乱,什么功德都具足了,神通三昧都因为这种清净心,它就能够创造出来。所以你的因地发心要追求一心不乱,你刚开始的发心,不要是要见佛、见花、见光,不要有这种想要去向外、有所得的心,不要这样。修行的心一定是向内的,向那个寂静处、清净处去趣向,一定要趣向于寂静处,这个方向大家要清楚。
我把期中考要背的东西,跟大家讲一下,看到第六面,我们背的不要太多,因为大家已经背了很多,第六面第三段结劝的地方,:
「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就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乃至于…可谓最善形容者矣!」这一段等于是拢总的赞叹念佛的殊胜,这个地方你应该要知道的,要背起来。第二段是在第十八面,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讲到功德,这个地方是讲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别释,「信则」,信是什么内涵、愿是什么内涵、行是什么内涵,这是一个大纲,一定要背起来,一个字都不能漏的把它背起来,信是怎么修、愿是怎么修、行是怎么修,其实整个印祖《文钞》就是在发明这三个主题,这是正行,这一段要全背起来,是背这两段就可以了。
最后还有几分钟,我再把念佛的一些关键,再强调一下。我们在念佛过程当中,你一定要扣住,就是:
第一个、把目标确认。我念佛的目的要成就一心不乱,并不是要见到什么、见到什么,这些都是属于枝叶花果,都是虚妄的。你的目标要确认是成就一心不乱,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
第二个,你在过程当中,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念佛,是随顺于功德?还是随顺于一种损恼相?就是说,你念佛,越念,你这个明了跟寂静这两种相,更加的殊胜,更加的强烈,那就对!你这个方法对!你越念佛,佛号提起来,内心那个昏昧的相状降低了,内心那个寂静的力量增加了,就对。如果你念佛的时候,内心昏昧心越重,内心越浮躁,你方法有问题,要调整,这绝对不是随顺三昧相状。
就是要成就三昧一定是明了寂静,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这整个过程当中,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一定是明了相、寂静相。如果是昏昧相、掉举相,那就是不对的,方法不对,你一定要检讨,这当中有问题出现,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是你的烦恼太粗重应该对治?还是怎么回事?要把这个问题找出来,否则你永远没办法进步的。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整个过程要很清楚,你在这个地方有障碍了,这个障碍是怎么回事?这个石头应该是要怎么搬开?是用推土机、或是用堆高机?你一定要把这个障碍的因缘找出来,再找出对治的方法。就是第一个,确认你的目标是要成就一心不乱,并不是求人天福报,也不是求感应神通,就是成就一心不乱,在整个过程当中,一定要保持明了寂静,这整个过程,这大家应该都要注意的!至于方法,我们都说过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