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简而言之,一切都为了自由贸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孙克弘就跟着铸钱局投入了一大笔钱,大约有五十万银,来为铸钱局配套,铸钱局要赤铜,但海外来料大部分都是铜料,把铜料加工成赤铜,卖给铸钱局,这个行当南衙普遍认为不赚钱,但孙克弘就是要投。</P>
    南京铸钱局有铜炉一百二十座,招铸币工匠为六千人,一个炉上有工匠五十人,为了防止盲目扩产的种种问题,赤铜加工就只能依赖民间,而南衙商贾们觉得不赚钱的原因,就是铜炉铸钱是要利润的,官厂收赤铜的价格肯定不高。</P>
    但孙克弘认为,价格不高利润不厚不是问题,量大就够了,作为整个江左江右最大的铸钱局,其规模肯定还会扩大,只要足够量大,利润就会丰厚无比。</P>
    而申时行手中的资料显示,孙克弘又对了,他这次要赚大钱了,因为一百二十座铜炉一年只能消化掉六百万斤的赤铜,而每年海外流入的赤铜铜料就超过了一千一百万斤,而且还在快速增加,而大明对铜钱的需求是无止尽的,来料加工这是长线买卖,人走厂还在。</P>
    铸钱局的扩张,为南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P>
    申时行有点忙,他兼领浙江巡抚,主要是浙江的事儿千头万绪,最近浙东运河又闹出了贪腐案,这河才刚开始,就已经弄出了如此闹剧,这个案子有点复杂,问题不在贪腐上,让申时行都感觉有点棘手。</P>
    杭州府工房主事张昂,他贪的倒是不多,满打满算就二百两银子,但问题是,他用的是倭奴。</P>
    书役张昂令各作募人,日给工食银二分五厘,另给银五厘置办家伙什,就是说大明本地雇役,一天一个人最少要给三分银,两分半是工食,还有五厘就是用来租赁干活的各种工具。</P>
    张昂一合计有点贵,就问了海商这倭奴一天一人给多少而海商大包大揽,一个倭奴一天只要一分半银就足矣,便宜了足足一半!</P>
    张昂觉得很便宜,就雇佣了一千倭奴进了工地,而海商给张昂包了两封一百银的银票,就这样开工了。</P>
    多用一千倭奴,就少用一千募役,这杭州本地人指定不肯,就闹到了衙门,这一来二去,闹到了申时行的面前。</P>
    真的论贪腐张昂贪的真不多,属于合理的‘工程损耗’的范围,但用倭奴这件事就有点越线了,这往大了说就是通倭。</P>
    张昂也是心里苦,他写了数千言的陈冤疏,说明了情况,他承认自己贪了,但问题是,他其实也可以从本地的大把头手里贪!他之所以要用倭奴,是因为本地人,是打不得、骂不得、催不得,恐怕会误了运河开凿大事,所以才用倭奴。</P>
    这还真不是张昂狡辩,以前是服劳役,是义务,那打骂都很正常,现在是募役,是雇佣关系,那公家的钱、公家的活儿,墨迹点就墨迹点,墨迹点还能多拿钱,这种风气在一些大把头偷偷联袂之后,就有点蔚然成风了。</P>
    张昂引入了倭奴,就是为了效率,更早的挖通。</P>
    申时行琢磨了很久,最后还是选择上报了朝廷,如若以前,这点小事,申时行自己就处理了,但现在大明和倭国在朝鲜战场血战,涉及倭国之事,就得谨慎了。</P>
    朱翊钧在四月初三的时候,收到了申时行的奏疏,看完立刻对着冯保问道:“这张昂用的倭奴,阉了没”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