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来应对,在陕西,旱灾不至于扩散成为饥荒。”</P>
朝廷有钱有粮,而且因为户部保守经济政策,不肯欠债,倒是朝廷每年都有结余,而不是赤字,本来这些钱粮要用到朝鲜战场,但短期内,朝鲜用不到了,沿海地区的认捐,足够支撑大明军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了。</P>
以工代赈是最好的办法,但你得有果腹的粮食,才能以工代赈,要不然饥荒之下,遍地流民,怎么以工代赈。</P>
这些粮食不全都调往绥远、陕西,而是分批次,看灾情的严重程度入陇,确保救灾工作的有序展开。</P>
朱翊钧面色凝重的说道:“潘总督在奏疏中说,希望朝廷蠲免绥远、陕西粮赋七分,朕以为,理当按祖制,灾年蠲免九分,这一分也留在地方备用,号召各地乡贤缙绅地主减租,把那《保定府游记》说于他们听,灾年不减租,到时候匪患四起,破门灭户屡见不鲜。”</P>
甘肃没有田赋,地实在是太少了,为了让当地百姓安安稳稳种地,大明皇帝大手一挥,永久免了甘肃的田赋,这几年,好不容易种种子有了点起色,这大旱一来,全都毁了,朱翊钧哭都没地方哭去。</P>
这的确是祖制,嘉靖十九年,嘉靖皇帝定陕西岁灾,尽蠲九分,一分自用,不及起运,后为永制,不全免,是因为收税的地方,才是实土郡县,是统治,要是一点税不收,以后再收就会有无穷无尽的麻烦。</P>
潘季训觉得朝廷蠲免七成的田赋,就能度过这次旱灾的危机,也不是他在皇帝这儿吹牛,这些年陕西、绥远,组织百姓修沟渠、挖深井,也是有一定成果的,甘肃之所以要发展育种,也是因为浇灌的费用过于昂贵。</P>
“潘季训最大的底气是番薯吧。”张居正看完了奏疏,看了皇帝一眼,番薯不好吃,吃多了胃酸,可是番薯是救荒粮,潘季训在奏疏里提到了今年因为旱情,很多常田都种上了番薯,让百姓增加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P>
皇帝不务正业的喜好农事,十四年如一日的培养农官,扶持宝歧司,连徐贞明都在绥远,在各地营造火室育苗,给大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改变。</P>
“还有水肥,胜州煤矿的水肥,都给了绥远和陕西,朕代万民感谢西山煤局的贡献。”朱翊钧看向了王崇古,再次强调肥料的重要性,对于西山煤局倒腾出了水肥,朱翊钧再次郑重感谢工党党魁。</P>
王崇古这种老狐狸都绷不住露出了笑容,赶忙说道:“臣是奉旨办事,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用的。”</P>
“让他们减租,比杀了他们还难。”万士和叹了口气无奈的说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灾年可是兼并的好时机,这朝廷不仅不让他们兼并,还要他们减租,怕是决计要违抗朝廷的政令了。”</P>
王崇古平静的说道:“人都死光了谁给他们种地,他们兼并那些田土又有何用不肯减租,那就杀了他们。”</P>
“啊”万士和猛的坐直了身子,看着王崇古说道:“陕西可是晋人的地盘。”</P>
“我是工党党魁,至于晋党党魁,那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王崇古看着万士和说道:“工党是一定会跟这些地主们抢人口的,这是必然的矛盾,他们不肯减租,就杀了他们,朝廷不杀,走投无路的百姓聚啸山林为盗为匪,到时候,百姓也会杀了他们。”</P>
“要我说,与其让百姓动手,还不如朝廷动手,还快点,也省的百姓们动手,反而闹出民乱来不好处理。”</P>
王崇古认为朝廷应该适当的使用暴力,而不是天天把圣明以仁德治天下挂在嘴边,很多事都是相互的,朝廷越不展现暴力,时日一久,就有人会忘记。</P>
他自己就是个例子,朝廷展现暴力之后,他们晋党立刻就老实了。</P>
“朝廷蠲免九分、号召各地缙绅减租认捐、京仓河南仓起运粮草入陇、以工代赈营造水利,朕希望大明内外,都能齐心协力,共度时艰。”朱翊钧朱批了四项应对灾荒的政策,陕西的干旱不是一年,而是一直会持续下去,如何应对朝廷理当做好应对的方案。</P>
“陛下圣明。”张居正等辅臣齐声说道。</P>
“明日起,朕到祈年殿为陕西三边祈福,修省七日,以求天庇。”朱翊钧下了另外一个决定,修省是一种笼络人心的手段,是一种政治姿态,表示了皇帝对此事的重视,当然朱翊钧内心也希望老天爷能稍微给点面子,下一点雨,别让百姓们颠沛流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