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二章 奸臣是奸,不是蠢!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太后非常清楚的知道,大明这次开海,在海外开辟了很多的总督府,这些领地要消化,之后的政策,一定是宗室分封,因为这是唯一的解法。
    如果连宗室都不做表率,这些海外的总督府,终究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
    李太后知道,只要见到了皇帝或者潞王,结果一定是被说服,国朝大义在前,李太后也说不出什么,所以李太后直接选择了不见。
    只要不见,就不会被说服。
    “朝臣们呢,对于就藩之事,有什么样的看法?”朱翊钧问起了朝臣们的态度,如果朝臣们因为顶层的分歧,分成了两派,陷入类似于国本之争”的党争之中,那就不是朱翊钧想看到的局面了。
    在原来的历史线里,不是张居正被清算后,大明立刻就变成了党锢,为了打倒对手,不分对错的争斗,而是漫长的长达十五年的国本之争,才让大明国朝陷入了完全的撕裂之中。
    如果,大明朝廷、占据统治地位的官僚、士大夫阶级,因为就藩之事,为了争而争,那朱翊钧可以选择妥协,李太后不舍得自己的儿子,王皇后舍得。
    “朝臣们没有意见。”王崇古代表官僚们立刻表态。
    你皇帝家内部矛盾,自己去克服,朝臣们可以等,朱翊不行,陛下还有五个皇子,四位公主,绰绰有余。
    这件事早晚要做的,李太后当然可以不答应,但其实最终付出代价的还是朱翊镯,潞王只能成为一个画地为牢的藩王,和十王府里的藩王没什么区别,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藩禁会把人彻底异化掉。
    也就是王崇古仗着自己年纪大了,有功于社稷,还敢提一嘴李太后,其他人连提都不敢提,你皇帝的刀那么锋利,皇帝的家务事,参与其中,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
    皇帝的确拿李太后没什么好办法,但对付朝臣,皇帝可太有办法了!
    哪个臣子不开眼,敢?这趟浑水,那是老寿星上吊,嫌命长。
    “那就再议吧,朕再想想办法。”朱翊钧听到王崇古这么讲,看了眼张居正,才点头说道。
    解剖院最近出了一本十六卷的书名叫《复健书》,这是一本医书,是以张居正为首的朝中士大夫进行的研究。
    《复健书》分为了牙齿、肠道、肝脏、肾脏、膀胱、胃、肺等十六篇,论述如何通过运动、饮食、作息、药物等方面的改变,全面复健,将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张居正身体其实很不好,常年案牍劳形,而且尽心于国事,让他的身体方方面都出了问题。
    万历九年,张居正做手术之前,真的要动起手来,张居正真的打不过王崇古,张居正比王崇古小了十岁,但无论是身体健康还是体能,那时候张居正都不如王崇古健康。
    王崇古能提着七斤重的七星环首刀,跑三条街要追杀逆子王谦,这事儿整个京师都多次目睹过。
    但张居正那时候已经表现出了衰老的征兆,比如夜半惊起,刚刚睡下没多久,突然醒来,而且心跳加速,胸闷气短,之后反复睡不着觉;比如反应下降、记忆力下降,张口就来出口成章的能力变弱;比如眼花耳聋,眼睛偶尔
    会出现长时间的模糊,伴随着经常性的耳鸣等等征兆。
    万历九年做了手术之后的张居正,外科的确没有问题了,但内科的调养,持续了八年时间。
    经过了八年的全会馆辣椒攻防战之后,张居正的身体已经恢复到了这个年龄最佳状态。
    解刳院的大医官,围绕着张居正的复健过程,写成了《复健书》。
    张居正是典型的威权人物,就是说一不二,他在朝中,只要不是他想掀起党争,就不会有人敢在皇帝的家事上说三道四。
    潞王就藩的问题,不会和国本之争一样,让大明完全撕裂。
    “陛下,宁远侯到底许诺了什么,陕西总督才没有满足?”张居正问起了李成梁和石星言之间的冲突。
    李成梁被偷袭的原因,是石星言没有兑现李成梁给奴酋们的承诺,这和以前兴文武时候,实在是太像了。
    将士们打生打死,文官在后面拼命的扯后腿。
    收受武将贿赂,一心振武的张居正,以为李成梁需要石星言的后勤,所以才不敢生事,不敢过分追究,自然要问问具体的情况。
    石星言被弹劾,也不完全是他和皇帝的意志相左,这次李成梁被偷袭是弹劾的主要诱因。
    “没什么,宁远侯理亏,夸下了海口,这事不怪石星言。”朱翊钧都已经把密疏烧了,这件事过去了,只要没必要再提了,李成梁都把罪名扣在了奴酋不知感恩,甚至不说谢谢了。
    密疏的具体内容,其实很简单,李成梁许诺了互市,只要双酋肯纳头就拜,西域诸部,可以从互市获得充足的粮食。
    重要的就是充足二字。
    这套玩法在辽东可以玩得转,是侯于赵屯耕屯的好,也是自然禀赋,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