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王崇古现在抛弃了晋党党魁的身份后,发现了地域性结党的危害。</P>
当初的晋党,就是现在的南衙。</P>
“陛下,其实要切实解决匠人们的困扰,这些法子,都是治标不治本,想要治本,还是要想法设法的让匠人们变成熟练工匠,有了一技之长,势要豪右大声的说,你不干有的是人干。那匠人也可以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王崇古觉得现在做的都是‘表面文章’,真的要治本,还是培养熟练工匠。</P>
个人的学识,经验,也是个人的固定资产,而且这些固定资产可以进行生产,这就是王崇古这么说的根本原因。</P>
表面文章是必须要做的,因为几乎所有事儿,都是由表及里,量变引发质变。</P>
贱儒这种连表面文章都不想做,大叫着放内帑,就可以滋润万木之枯,是一种极端,而对万事万物之间的矛盾,恨不得立刻马上,不顾客观事实,就想要解决所有问题,是另外一种极端。</P>
比如李贽就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当初他刚到北衙,就大声喊着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就是不顾客观现实的典型。</P>
如何在其中找到平衡,就非常考验皇帝陛下的智慧了。</P>
朱翊钧翻动着王国光上奏的奏疏,看了许久,面色凝重的问道:“这个南衙户部尚书傅希挚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什么事儿都跟他有关系”</P>
前徐州府知府陈吾尹、南京大理寺卿舒化、戴凤翔等人、这次的扛着龙旗大纛收银子包括对十五岁以上的织娘征收两钱银子的税,都和傅希挚有关。</P>
按照赵梦佑所提出的多重指向法,当超过三重指向的时候,说明一定有问题。</P>
南衙的问题是系统性的问题,是历史包袱,同样也不是没有具体犯案的人,南京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的傅希挚,和方方面面都有瓜葛。</P>
这里面有一条特别有趣,那就是南京总宪袁洪愈那个不争气的孙子,拜的先生,就是这个户部尚书的家学先生。</P>
北宋时候宰相富弼也是宋朝赫赫有名的名相,他有手书真迹《儿子贴》流传于世,这封书贴的全文为: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师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P>
富弼这短短四十多个多字,道尽了一个老父亲的无奈,当然富弼也知道这样不好,所以请友人看过之后烧掉,当然富弼的手书,这位友人没舍得烧,就留下了,富弼要强了一生,最后还是给儿子请托了关系。</P>
袁洪愈一生清廉,但老了,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孙子奔波。</P>
“他身上有个案子,臣还在查,所以就没有在奏疏里详细说明。”万国光看了眼海瑞,才面色凝重的说道。</P>
“这件事八九不离十了,其实可以告诉陛下了。”海瑞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这个傅希挚往倭国走私硝石。”</P>
“嗯”朱翊钧放下手中的奏疏,抬头看着海瑞,露出一个不敢置信的神情。</P>
事情太过于离谱,以至于朱翊钧已经完全失去了涵养的功夫,呆愣的看着海瑞,不确信的问道:“这个傅希挚,往倭国倒腾硝石!”</P>
“是。”海瑞叹了口气说道:“这件事就差长崎总督府那边确认了,不过在咱们大明这边,是铁证如山,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荣辱,所以办案十分的慎重,都察院、户部、镇抚司再加上市舶司进行了反复的确认,才查清楚了。”</P>
朱翊钧愣了下说道:“他疯了吗”</P>
大明硝石年产量是五十万斤,而大明舶来的孟加拉硝石大约是一百三十万斤,有硝石才有火药,费利佩能做日不落帝国的底气,就是秘鲁的硝石。</P>
因为倭患的原因,东南沿海商贾也有普遍的默契,连制作烟花爆竹的土硝,就是粪坑的白霜,都不往倭国销售,他堂堂大明正二品的户部尚书,往倭国走私硝石,这件事让朱翊钧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P>
“利润太丰厚了,他倒腾的硝石,一斤硝石在大明五分银,但到了倭国能卖五两银子,翻了整整一百倍,这利润太过于厚重,现在还在查,是他托庇之下的势要豪右自己做的这件事,还是傅希挚授意。”海瑞告诉了陛下现在案件的进度。</P>
傅希挚作为明公,当然不用亲自下场做这等腌臜事,大明查到这件事,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