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明都能安居乐业,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这本书在草原流传极为广泛,草原人都比较认可,绥远布政使忠顺夫人,似乎也在默许这本书的泛滥,毕竟女人当家,属实不易。”林辅成倒是可以理解三娘子为何默认这种谣言的泛滥。
    因为这种谣言的泛滥,能够稳定她的地位,三娘子一手提拔了两个万户,这两个万户后来背叛了她,投靠了俺答汗,现在因为这种谣言在泛滥,这两个万户现在又转投到了她的门下。
    若这种谣言为真,那在草原造反,皇帝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平定。
    潘季驯主要在河套地区,绥远往东,都是三娘子管理,他一个女人,管起来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狐假虎威,就会简单很多。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名声这种东西,也是可以利用的工具。
    这句话对朱翊钧同样适用,一切都是为了稳定统治。
    朱翊钧翻看了自己的八卦,看向了朱棣的八卦,看着看着血压都升起来了,书里说,洪武元年,元顺帝被徐达打的逃离了北京,元顺帝仓皇逃走的时候,留下了一个达妃,达妃当时已经有了身孕,后来这个达妃被朱元璋纳入了后宫,三个月后生下了朱棣。
    朱棣是蒙古王子,所以朱棣五征漠北,其实就是回家,要不然每次到草原打仗就跟回家了一样熟悉呢?
    打不过朱棣,就造朱棣的谣言,获得一些心理上的慰藉。
    “洪武元年,我朝太宗文皇帝都已经八岁了,都能舞枪弄棒了!胡说八道,简直是胡说八道!”朱翊钧拍着桌子愤怒无比的说道:“编排当今陛下,陛下为了王化绥远也就捏着鼻子认了,编排成祖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
    “咱定禀明圣上,封禁此书。”
    “那岂不是坐实了皇帝和三娘子有染?”林辅成愣愣的说道。
    朱翊钧要对这本《蒙古源流》的书封禁,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很多时候,辟谣反而越辟越有人信,对付谣言的往往是另外一个谣言,大明只要封禁这本书,那就是黄泥掉裤裆,永远也说不清了。
    “两相其害取其轻吧。”朱翊钧想了想,还是如此决定。
    其实很简单,朱翊钧这点谣言顶多算是风流韵事,但成祖文皇帝这个谣言,可是涉及到了亲生母亲的问题,朱棣要是知道草原人如此污蔑他,恐怕得从长陵里跳出来,继续北伐了。
    “我这里还有一本《二史考》。”林辅成又拿出一本书,推给了黄公子,这也是一本八卦。
    李贽不敢置信的看着林辅成,这厮为何一回京,就开始在生死之间来回试探?
    嘉靖年间的文坛领袖、郧阳巡抚任上游山玩水、和王锡爵那个飞升的女儿王仙姑搞到一起的王世贞写的《二史考》,二史考里,将懿文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变成了庶出,而非马皇后亲生。
    王世贞这么写,是因为当初解缙在《天潢玉牒》里也这么写,说朱标、秦王、晋王并不是马皇后亲生的,这玩意儿,永乐年间,朱棣就亲自辟谣了。
    说朱标是庶出这件事,太过于逆天了。
    文臣就是这样的,皇帝还要想事情的合理性,懿文太子朱标在历史上的地位,是独一档的,这话说出去也没人信,而文臣为了拍马屁而拍马屁,考虑的就很多了。
    用万历年间的话讲,解缙就没有一点骨鲠正气,为了哄皇帝开心,连朱标不是嫡出这种话都敢说出来。
    朱标什么身份?洪武十年开始的听政太子。
    秦王、晋王、燕王这都是塞王,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是真正统兵的王爷,不是嫡出,这么重要的位置,历代都城,能让他们镇守?
    一百七十年以来没什么争论,到了嘉靖年间,反而出现了《二史考》、《革除遗事》这类的书,把这些嫡出相继变成庶出,这不是胡闹吗?
    风力舆论就是这样一点点的掏空认知的根基,进而塑造新的公序良俗,最终影响朝廷的决策。
    大明正在经历这样的事儿。
    “贱儒这些嘴,给他撕烂了,都挡不住其恶臭!”朱翊钧将《二史考》扔到了一边,厉声说道:“妖书,统统都是妖书。”
    这些皇室绯闻,当着皇帝的面掏出来,就是找死,但朱翊钧没有牵连无辜,林辅成就是拿出来当个乐子给喜欢看热闹的黄公子分享。
    林辅成为皇帝分享了乐子之后,说起了宗教对人的异化,这个课题到这里就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因为已经研究的足够清楚,林辅成将喇嘛教归到了蒙昧巫祝的宗教里,确定了喇嘛教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代了。
    “为什么不能深入研究下,权力对人的异化呢?”朱翊钧说起了之前的课题。
    相比较宗教对人的异化,权力对人的异化这块,林辅成和李贽的探讨,实在是过于浅尝辄止了。
    “这个谈不了一点。”林辅成摇头说道:“陛下的确是很开明的,广开言路,京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