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金陵,夜色深沉,陪都户部大堂灯火通明。
堂中摆着十几张书案,明亮烛火照耀下,每张书案皆堆积新旧各异的帐册。
十几位户部小吏文书据案辛劳,仔细核对各类帐册,间或摘抄笔录,清脆的算盘声此起彼伏。
他们这几日都在忙碌同一件事情,清查核对金陵甄家抄没家产。
自从前几日神京再下圣旨,甄家长房因戴罪期间,沟通神京权贵,藏匿家中私财,罪加一等。
长房甄应嘉及其家眷子女,获罪流配岭南十五年。
甄应嘉夫妇已年近五十,能否活着返回故地,都已经是难言之事。
原本他们以为凭仗的十三箱金银,成为将家门再次拖入深渊的祸根。
龙威震怒远不止此,原先圣旨查抄甄家七成家财,此次升格为尽数抄没所有。
并且延祸至甄家旁支,一月时间之内,甄家三代以内嫡房与偏房,勒令迁出金陵,押送通州羁押定居。
此次甄家论罪抄家,源自嫡脉大房牵扯火枪私造,但最终三代以内堂房都受到牵联。
甄应嘉的长辈同辈堂亲,一夜之间遭受飞来横祸,圣意愆罪之重,震动整个金陵城。
见识浅薄的市井小民,多有暗自私语,当今皇帝牵连过重,累及无辜。
但金陵官民之中,凡有些谋略见识,皆能品味出嘉昭帝此举深意。
甄氏在金陵根基深厚,富贵盈门,日进斗金,在江南世族之中威望隆重,隐有一呼百应之忧。
甄家大房青壮一辈,敢于筹谋私造火枪,金陵甄家权财嚣张,不能不说已隐生不臣之心。
甄家堂房偏支看似无辜遭罪,但堂房子弟皆为嫡脉掌管生意,手中把握人脉关联,遍布江南,不容小觑。
嘉昭帝本就对觊觎火器之举,忌惮颇深,金陵甄家这等豪门世族牵扯其中,更让他心生警惕,毫不手软。
嘉昭帝如不是顾忌太上皇脸面,不愿父子君王多生嫌隙,酿成皇室深宫之危。
甄家嫡脉只怕难逃灭门之祸,当年金陵杜家便是前车之鉴。
嘉昭帝将甄应嘉一房流配岭南偏远之地,将甄家三代嫡房堂房都迁居通州羁押。
这是将金陵甄家在江南的百年根基,一举斩灭得乾乾净净,手段狠辣果敢,更是对江南世族予以警示。
被贬通州的甄家各房子弟,因甄家全部家产都已抄没,都已成了无根之萍。
他们来到人地生疏的通州,即便谋生都会举步维艰。
官府也早为他们安排好生计,他们可以租用官田耕种为生。
最多十年时间,这些在金陵富贵奢华的世家后裔,就会蜕变成田里刨食的农户,再也无力去做僭越之事。
十六年前杜家陨落,江南一地鬼蜮魍魉,因此蛰伏平息多年,如今金陵甄家之祸,不过是皇帝重做垂范。
君王治平天下,威压四海,口中言仁者治苍生,心中却是太上无情,天地不仁。
在权衡社稷利弊的天平上,人情丶慈悲丶法理都是微不足道的砝码。
……
当这些户部小吏文书忙碌之时,一位身穿六品官服的户部官员,在这些书案之间来回巡视。
他就是贾琮的至交好友,文宗柳静庵长孙柳璧。
柳璧出身一门七进士的世宦书香门第,幼受祖父教诲,举业上也是出类拔萃之人。
曾在春闱中名列二甲中上之列,按照常理是能入翰林院养士。
但却在翰林院朝考上意外失利,失去入选庶吉士之资,至今仍是一桩悬案疑惑。
只是事情不仅于此,他身为文宗之孙,祖父在京颇多故旧人脉,按理可以留京为官。
但最终连入六部观政的机会都没有,早早被吏部分派到南方淳安县为县令。
柳璧任淳安县令三年,政绩优异,吏部考评一等,被调迁为陪都工部主事。
虽然依旧无法返京为官,得享受家门天伦,但也是晋升一级,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
金陵乃大周陪都,江南富庶之城,文华荟萃之地。
柳璧在此为官半载,已完全适应客居金陵,上月便将夫人也接到金陵安置。
因他在淳安县令任上,对钱粮银流之事捻熟,所以此次查抄甄氏家财,由他居中调配监督。
等到他巡视至首排头张书案,那正在伏案核对帐册的小吏,见到柳璧上前,连忙起身行礼。
说道:「柳大人,卑职核对甄家名下几间店铺流银,发现其中有不少亏空之处。」
柳璧神情微凝,问道:「何处出现亏空,缺银数量几何?」
那小吏说道:「卑职核查的两家铺子,近一年时间以来,有人陆续从铺中提取存银计二十万两。
提银人签章为甄家管事刘显,提银用于海货商贸。
卑职翻查相关帐目,这些存银部分用于购买商货,通过甄家海船队出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