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章 农民工返乡;棉花期货(求月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今年的机采棉面积应该能接近100万亩,平均每台机采8000多亩。”
    郭阳赞道:“故障率应该不高。”
    “对,每台估计要采400多万公斤。”关程说道:“这个数据应该是全疆最高的,其它的棉田没这么高的产量。”
    机采棉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模式化种植管理――机械化采摘拉运--工艺化加工生产。
    其中又涉及到机采棉品种。
    丰凯去年研制生产了30台,和兵团合作采收了10余万亩棉田,完成采棉机定型。
    今年实现量化生产。
    这个速度和贵航大致相当,不过贵航今年只批量化交付了100台。
    不管怎样,国内采棉机市场由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被打破,结束了完全依靠进口的历史。
    郭阳知道迪尔天拖气得牙牙痒,但就和华夏蔬菜出口到岛国面临各种困难一样,想赚别人的钱就得有自己的优势。
    而迪尔目前的优势只有更成熟的技术。
    不过其价格太高了,丰凯的采棉机定价88万元/台,迪尔则至少要150万以上。
    巨大的价格差距足以抹平其中技术不成熟之处。
    而且丰凯也有独特的优势,高产的天棉20种子――适合机采种植模式――量身定做的采棉机。
    这两年天棉的产量就是证明。
    贵航也有利益联结机制,它的股东里有兵团某师,以及石河子政府,出生自带销量。
    只有迪尔和凯斯这些外企,利润全被他赚走了。
    吃饭的时候和关程闲聊了一会儿,回办公室后郭阳也关心起了今年的棉花。
    除了令人振奋的国产采棉机外,今年的棉花市场并不美妙。
    也是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棉花消费减少,同时石油的下降,也让化纤产品替代性增强,棉花需求很弱。
    另外进口压力很大。
    郭阳让秘书团的人整理了一份最近棉纺市场的情况。
    棉纺企业铺天盖地的抱怨声。
    “我们国家棉花质量差,问题多,又不能完全满足国内生产需求,增加了企业很重的负担,对纺织业来说非常不公平!”
    “滑准税就是在割棉纺企业的肉!”
    “苏省棉花价格大跌--籽棉收购价不足2.5元/斤!”
    “棉农不愿卖、卖棉难,棉企不愿收、不敢收。”
    “2008年农资价格大涨,棉农实际收益连成本也不够。”
    棉农伤心,棉纺企业既伤脑筋,又极度气愤,滑准税严重影响了棉花的进口。
    滑准税是专为棉花进口所设的关税制度,税率在5%~40%波动。
    优质棉,价格高,税就低;低等棉,价格低,税就高。
    郭阳特意关注了下目前的进口棉价,1%关税到岸价为10065元/吨,比国内棉价低1570元。
    但加上滑准税,棉纺企业的进口成本就反而要高出300元。
    相当于棉纺企业买进口棉要多交1870元的税。
    然后还要去参与国际竞争……
    可以说,滑准税从出来的那一刻就受到了棉纺企业的抵制。
    但没用,为了棉花的生产安全,滑准税一定得有,而为了让棉纺企业保持竞争力,税率也在调整。
    但在今年这种环境下,再怎么调整,棉农和纺织业都不好过。
    可能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北美棉花减产,不然国际棉价可能还得低1000元。
    虽然棉价一直在跌,但国内棉花产不足需的基本格局依然没变。
    北美减产,但阿三的棉花依旧凶猛。
    但看着郑商所棉花期价一跌不回头的趋势,郭阳也不由皱了皱眉。
    “这空单也太多了点!”
    嘉禾粮油常驻在郭阳身边的秘书叫江文,三十余岁,说道:“是有点异常,照这形势,还有的跌啊!”
    郭阳问:“国储在收购棉花了吗?”
    “在,月初的时候就在收储了。”江文说道:“我们也在收购棉花。”
    “收了多少?”
    “二十多万吨。”
    “不多啊。”
    江文认为十万吨不算少了,又全是疆省棉,价格天生更贵一些。
    “采购部已经砸了十几个亿收购棉农的棉花,但跌势就是止不住。”
    郭阳又看了眼价格,期货价2.5元,苏省、豫省等地的现货价还可能更低。
    早已经跌破了成本价。
    这很不正常。
    “做空的主力是谁?”郭阳盯着江文,“别告诉我不知道。”
    在滑准税出来以前,国内棉花期价经常暴涨暴跌,其中的主力大都来自浙商,郭阳以往这次也是,不过却猜错了。
    “主力是几家外资。”江文说道:“最多的空单来自0153,这是路易达孚的席位。”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