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你才知道旱吗?旱了一夏天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抗旱减灾,水源的利用只能是缝缝补补,农业上真正能做出成绩的也就是病虫害上。
    大旱必有大灾,干旱也极易滋生病虫害。
    能把病虫害防控好,只要不是极端干旱的情况,收成也还能有点指望。
    秦立军也说道:“航拍无人机也能算在抗旱减灾物资上,让各单位都采购吧。”
    “别。”郭阳说道:“嘉禾给各区县都捐赠几套,也为抗旱做一份贡献。”
    不仅如此。
    郭阳计划给出现了旱情的地区都捐赠航拍无人机。
    推广只是顺带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减小这次旱情带来的损失。
    ……
    “酒泉那么大,么得事别瞎转。”
    这句话在天禾内部广为流传,在最近一段时间,更是被奉为了至理名言。
    “热冒烟了,赶快降点雨吧!”
    “靠,谁说酒泉是避暑胜地来着?”
    “其实在阴凉处和晚上都还好,但阳光直晒的时候又是真的热。”
    “今年天气有点反常。”
    “人遭点罪,忍忍也就过去了,作物损失那可就老惨了。”
    在一个员工群里,潜伏的郭阳在留意着员工们的聊天。
    酒泉夏季干热,但时间较短,所以也是西北的旅游胜地,但今年明显不是。
    连续30℃以上的高温,又几乎没有降雨,这时候的农业人是真的遭罪。
    也是一年中人最黑的时间段。
    上衣一脱,上身、胳膊、脖子、脸庞,各个部位黑得各有特色,泾渭分明。
    郭阳只能再次催促余秦加快夏日套装的研发速度,来年一定要用上。
    同时,也让行政对外采购本季的防晒驱蚊等用品,现场人员先一人一套,至少能有个心理安慰。
    透过窗户,往日清晨还能望见祁连山上面的积雪,如今积雪也看不见了。
    航拍无人机已经迅速到位。
    配合天禾的技服人员,如今西北各地农业区都有航拍无人机的身影。
    各种数据也汇总到了郭阳这里。
    酒泉旱情还算好的。
    甘、陕、宁、青、蒙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旱情。
    河西部分沿山地、山旱地玉米植株枯黄,部分川区雌雄穗发育受阻。
    陇中部分地方马铃薯出现叶片萎蔫和干枯,中药材长势也较差。
    陕北大部及关中东北部也都出现了严重的旱情,有数万农村人口,和两万多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还有些玉米直接干死了,
    也有农民早早见形势不对,就把玉米苗子砍了拿去喂牛,免得干狠了不好砍。
    宁省南部山区35万人出现饮水困难,近10万人靠远距离挑水度日……
    这甚至一度让人想到了1929年。
    那一年西北大旱,有人说是百年不遇,有人说是三百年不遇的大荒年。
    直至今日,西北当地依然流传着这样一首当年的民谣。
    “民国十八年,来人吃人来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200多万人活活饿死,300多万人逃离家园,剩下的吃树皮,观音土等等。
    左公柳也是在那三年里砍伐殆尽的。
    但从天禾传回来的信息来看,目前大部分地区都还是好的,没有出现大面积减产和绝收。
    引大入秦、桃山引水、景泰川电力提灌、各种灌溉渠道、水库等等完善的水利设施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而在这之外,膜下滴灌、干播湿出等各种技术的应用,以及品种的进步,也让农业抵御旱灾有了武器。
    在宁省中卫,当大地一片焦黄时,种在碎石里的硒砂瓜,仍然有可喜的收成;
    在定西,依靠着更耐旱的马铃薯品种,中北部黄土高原干旱区多数马铃薯种植户还保留着丰收希望;
    在景泰干旱山区,砂石缝中也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小麦――和尚头,即使干旱,依然还能保留着收成;
    在春小麦区,农大培育的‘西旱1号’春小麦,也即将迎来收获;
    在金昌的农场里,天玉8号全株青贮玉米展现出了极强的耐旱性;
    在河西走廊,天禾耐旱的棉花、大豆、玉米,也靠着生命的本能和极少的节水滴灌,维持着不多的墒情;
    在戈壁上的日光温室里,番茄、辣椒、黄瓜、茄子……果蔬王国依然丰富着人们的餐桌。
    所以,这个时代即使再怎么干旱,吃的总是不缺的,还不至于让人陷入绝望。
    在有限的水资源里,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是一种成就。
    只是还不够。
    尤其是对嘉禾来说。
    西北春小麦区的天麦1号面临大面积减产,旱区的天玉1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有些地区的蔬菜更是损失惨重。
    而且这还只是七月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