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最后在全家人的一致决定下,把朱氏大伯的那三亩养老田给挂了。
    至于三房陆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只是她家即有举人又有秀才,压根就用不完,便不用给了。
    这么一算,总共还剩下九十六亩的名额。后来大家一合计,干脆把这名额给族里。
    西津渡的一脉相承的蒋氏族人总共四十七户,干脆一家给挂两亩,还剩下两亩便给了村里最困难的杨婆婆家。
    因此,蒋氏族长在族里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蒋氏族人快欢喜疯了。
    都说蒋文渊家是讲良心的,自家发达了,也没忘了提携族人。
    大夏朝的田税是三十税一,与其他的朝代相比税收算是很低了。但这时代粮食产量不高,农民们一年忙到头再交了税也落不下几个粮食。
    两亩田每年至少能省下二三十斤的稻谷。
    换成糙米杂粮省着点能吃一个月。落在荒年,可是能救命的,能不高兴吗。
    杨婆婆并非蒋氏族人。她年轻时跟着父母逃难到此,后来嫁给了村里的杨猎户。
    杨猎户早年间进山打猎,遭了老虎,只留下孤儿寡母。
    杨婆婆好不容易养大了儿子娶了媳妇,儿媳妇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了。不到半年,儿子服徭役的时候也出了意外没了。
    只剩下杨婆婆带着六岁的孙子和三岁的小孙女,日子过得跟黄莲水似的。
    若不是村里人时常帮衬着,日子早过不下去了。
    杨婆婆怎么也没想到,蒋举人把她家的仅两亩田给挂上了,简直喜极而泣。
    这一年可就多了好些粮食,她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会饿死了。蒋家真是大好人啊!
    杨家家徒四壁,实在没什么能拿出手的东西。
    想了想,便领了两个孩子走到蒋家院子里,给蒋老头和老胡氏恭恭敬敬结结实实的磕了几个头。
    此举可给蒋家人吓得够呛,忙给祖孙几个给扶了起来。
    杨婆婆对蒋家人那是千成万谢,劝了好一会方才抹着泪回去了。
    这事传扬开来,村里人个个竖大拇指,都道蒋家仁义。
    定下税田的事,接下来该盖新房子了。
    老蒋家现在的房子虽然勉强够住,却是泥砖屋茅草顶。说句难听的话,是年年翻修年年漏。
    一到梅雨季,那是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时间一长,那墙角的灰菌子长的是一簇簇的。
    如今家中小有富余,儿子也考上了举人,来往的客人多了,着实有些不太体面。
    蒋老头和儿子们商量了下,决定起座三进的大院子,三兄弟一人一进。
    正好,过不了几年,孙子们也都长起来,到时候娶媳妇生孩子,也有地方住。
    蒋禹清听说要盖新房,漂亮的大眼睛弯成了小月牙。
    怕家中的银钱不够,赶忙从灵境中拽出朵碗口大小的灵芝塞给老胡氏。喜的老胡氏搂着她好一顿亲。
    盖吧,盖吧,最好盖大点。我也想要一个单独的房间。
    事情定下,蒋家马不停蹄的找工程队,买材料做家具。忙得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当然这些都跟蒋禹清没多大的关系。奶团子该吃吃该睡睡。偶尔有外人见了她也会喊声“小小姐”。
    自打中举后,蒋文渊回村只要出去,哪怕是里正见了都要恭恭敬敬的尊称一声“蒋老爷或是蒋举人”。
    便是蒋老头和老胡氏在村里行走,也再没人敢随意喊“蒋老头”或是“胡婆子”。
    恭敬些的称一声“老太爷”或是“老夫人”。最不济的也会喊一声“蒋家老哥哥”“蒋家老嫂子”。
    总而言之,只要是蒋家的人出去,便没有敢看低的。
    村里嫁出去的姑娘,但凡说一声娘家西是津渡的,旁人都要高看一眼。
    不过蒋文渊自己并没有因此就自满。
    经过这次考试,他更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与旁人的差距,只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加倍努力才行。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