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中书遇旧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女皇一道旨意,新法就能代替旧法。
    按照流程,他作为刑部侍郎,想要修改律法,首先得经过刑部尚书的同意,然后以刑部的名义,将新法递交大理寺。
    大理寺审核同意后,再交给中书省,中书省决议通过,继续由门下省审核,门下审核完成,最终交由尚书省执行,尚书省将新的《大夏律》下发刑部,此法才真正具有法律效力……
    流程虽然麻烦,但一步都不能跳过。
    刑部。
    刑部尚书今年五十岁,是除李诺和安宁之外,大夏最后一位第五境的法家,李诺之前虽然在刑部见过他很多次,但这位尚书大人,性格和父亲有些相像,平日里不苟言笑,李诺和他只有公务上的交流。
    刑部尚书看完李诺的奏摺之后,在上面盖上了他的印章。
    李诺抱拳道:「多谢尚书大人。」
    刑部尚书笑道:「不用谢,新法若能推行,或许能重铸法家荣光,老夫也算是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片刻后,李诺拿着奏摺走出刑部。
    尚书大人所说的重铸法家荣光,他倒是没有考虑过。
    但修改后的《大夏律》,比起原本的律法的确更为严苛,而越是严苛的律法,对法家修行越有利。
    法家最辉煌的时刻,也是律法最严苛的时候。
    现在犯徒刑,流刑,甚至算不上犯罪的行为,在律法最严苛之时,都是掉脑袋的重罪。
    现在当街调戏女子,情节轻微,不过是挨一顿板子,罚些银两。
    那个时候,未经同意,胆敢摸一下女子的脸,直接处斩。
    现在逛青楼不算犯罪,但在那个时候,进行这种交易,男女都得被绞死。
    不过,太过严苛的刑罚,反而不利于社会长久的稳定与和谐,重压之下,进行严苛法制国家的百姓,出现了大量外逃,各国自此,也不再重用法家。
    各国的律法,又从严苛,走到了宽松的极端。
    比如缩短刑期,重刑用财物赎罪等……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受特权阶级的影响。
    在律法演变的过程中,从一开始的不别亲疏,不分贵贱,到刑不上权贵,再到以银赎罪……
    这中间的每一步,都是法家和权贵不断博弈的过程。
    权贵占上风的时期,律法对权贵就会宽松一些。
    法家占上风的时期,律法对权贵则相对严苛。
    经过几百年的拉锯战,便有了各国现行的律法。
    李诺来到大理寺的时候,正好碰到淳王和父亲一起去钓鱼。
    李诺说明来意,李玄靖看也没看他的摺子,说道:「印鉴在桌下的抽屉里,你自己去用印吧……」
    看着他们的马车远去,李诺只能来到他的衙房,找到印鉴,自己盖上。
    接下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
    他的委任书,昨天就已经下来了,他在中书省,有一间自己的衙房,李诺来到中书省,找出中书舍人的印鉴盖上,最后将其交给左相。
    左相看完后,一句都没有多问,说道:「你在衙房稍等片刻,老夫亲自拿去门下省审核。」
    门下省。
    刑部给事中战战兢兢的翻阅着新的大夏律,时不时抬头看向对面,左相正坐在那里等待。
    给事中负责驳正政令的违失,审议封驳诏敕奏章,稽察六部之弊误,刑部想要修改律法,他作为刑部给事中,有否定之权。
    全面提高徒刑年限,将徒刑从最高三年,提升到三十年。
    缩小赎刑的范围,将赎刑限制在流刑以下。
    百倍提高赎刑金额,徒刑从最多三百两就能免罚,提升到了最高三万两。
    这封奏摺中提到的,哪怕只是一小条,都是不得了的事情……
    而且,这上面的用印,刑部尚书,大理寺卿,中书令,每一位都是他招惹不起的,他看完之后,没有任何犹豫的,立刻在上面盖上了自己的印鉴。
    这封摺子要是从他的手里被否了,他以后还怎麽在朝为官?
    同样的,门下侍郎和门下侍中也十分乾脆的在这份奏章上用印。
    三省名为三省,实为两省。
    中书决策,尚书执行,门下只是走个过程,朝廷的官阶设置上,就已经很清楚了。
    中书令是左相,尚书令为右相,双双官居正二品。
    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却只有正三品,侍郎也比另外两部的侍郎低两阶,左相亲自拿着摺子让他们审核,态度不言而明,若是门下省否决,必然得给左相说出一个理由。
    官员们中进士之后,入朝为官之前,是要在儒庙发誓的。
    誓言的内容包括为官清廉,一心为民,谁敢公然反对这样的变法?
    当门下省审核通过之后,奏章传递到尚书省,就只剩下执行了。
    尚书省统御六部,政令可达九寺以及地方州县,只有右相点头,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