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二皇子九皇子之争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年老肥肿的万安帝,笑眯眯地抚摸着坐在龙椅旁的嫔妃。
    后宫不得干政,千古如此。
    更何况是将嫔妃带到早朝之上,跟皇帝平起平坐。
    文武百官见此,有暗笑者,有叹息者。
    秦政眉毛皱了皱,再次开口。
    “父皇,关于文安司一事……”
    万安帝扭过头,手仍牵着嫔妃,不耐烦的目光落在秦政身上。
    “魏石忠,去将折子接来,打开念念。”
    立于万安帝身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魏石忠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那模样如同一尊弥勒佛。
    魏石忠接过折子后,大声念了出来。
    “臣闻陛下欲设文安司,鼓励百姓互相检举,此二者皆为国家大政,然臣愚钝,以为此举或有未妥,故斗胆直言,望陛下垂听。
    文安司之设,虽意在维护文治,然《孟子》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若文安司之权过重,恐致百官侧目,百姓不安。
    昔秦始皇设郡县,意在集权,然二世而亡,此乃集权过甚之鉴。臣愿陛下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慎行此策。
    又闻陛下鼓励民间百姓互相检举,虽意在去恶扬善,然《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民间检举,易致邻里相疑,乡党不和。
    且《尚书》亦载:‘罪疑惟轻,功疑惟重。’若检举失当,冤假错案必生,有损朝廷之明察。臣窃以为,百姓有冤,宜诉之官府,非自相检举可解。
    故臣愚见,设文安司之事,宜三思而后行;民间检举之策,当审慎而为之。陛下圣明,必能洞察秋毫,明辨是非。臣冒死直言,愿陛下纳谏,以安民心,固国本。”
    当朝宰相李洞玄瞥了一眼秦政,迅速垂下眼眸。
    嘴角却微微翘起。
    好!
    难得我朝还有此等见识的皇子。
    而今太子已关进宗人府,废为庶人,若九皇子能将太子之位收入囊中。
    我李洞玄定竭力辅佐,让九皇子继承大统!
    不等万安帝开口,二皇子立马站了出来,脸色微沉。
    “错,大错特错!”
    “九弟,你实乃腐儒之见。”
    秦政和二皇子秦文之间,早就心生间隙。
    两个人从小在上书房读书时,便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见秦文出面呵斥,秦政面色如常。
    “皇兄有何高见?”
    秦文冷哼一声,正色道。
    “父皇!九弟言之凿凿文安司设立之弊,臣不以为然!”
    “《商君书》有云:‘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文安司之设,正是为了维护朝廷之法度,确保政令畅通,此乃国家治理之重要一环。
    若因恐权力集中而废止,岂非自废武功,削弱朝廷之威信?
    昔商鞅变法,虽遭非议,然其法度严明,终使秦国强盛,一统六国。文安司之设,若能得其精髓,必能助陛下治理天下,使国家昌盛。
    再论民间检举之事,九弟以为此举易致邻里相疑,乡党不和。
    然《商君书》亦云:‘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民间检举之制,意在监督官吏,维护百姓之权益,使法度得以公正执行。
    若因恐邻里相疑而废止,岂非置百姓于不顾,任由奸邪肆虐?
    昔商鞅行连坐之法,虽有严苛之处,然其意在防奸杜弊,维护国家之安定。民间检举,若能得其要领,必能激发百姓之正义感,使国家更加稳固。
    九弟所言,虽出于忠诚之心,但未免过于保守。
    儿臣以为,设立文安司与鼓励民间检举,皆为国家长治久安之计,当审慎推行,而非因噎废食。陛下圣明,自会权衡利弊,作出明智之决策。”
    秦政内心暴怒如奔雷,而面若平湖,冷声道。
    “《论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乃儒家思想之精髓,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若推行民间互相检举,势必导致邻里之间互相猜疑,人人自危,违背了儒家思想中‘和’的理念。
    再者,《孟子》亦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间和谐稳定,乃国家繁荣之基石。
    若因互相检举而破坏社会和谐,必将对国家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李洞玄越听越是欢喜。
    但也不敢表露出来。
    太子谋反一事,牵连百官,此时皇帝疑心病最重。
    朝臣若跟皇子走得太近,难免引火烧身。
    默默垂首,眼观鼻鼻观心。
    万安帝听得都快打瞌睡了,一脸不耐烦地说道。
    “燕王不必再言。”
    “朕已将文安司一事昭告天下,你难道还要让朕收回诏书?有道是君无戏言!若是如此,你要把朕的颜面置于何地?”
    “更何况,文安司遍地开花,便能根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