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完全挠不到田娜的痒处。
田娜一北方人,还是喜欢大口吃饭大口吃肉。
吴招娣从门口进来,点头接话表示她也吃不惯。
“妈,咱儿啥时候出去摆摊?我看供销社那边都是卖菜卖鸡蛋的,要不咱一会儿也拿出来点去试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吴招娣亲眼见证了广市的狂热,自己恨不得变成超人。
沈瑶咽下口中的油条,“我觉得这事不着急。
妈,要不还是先租个门面,有经营许可什么时候都不吃亏,”进可攻退可守,完全是有证经营,不怕出事。
吴招娣觉得租门市太贵不划算,“咱家进的货不多。去机械厂门口摆两天,估摸就卖没了。”
租门市得好几个月,完全属于打水漂。
“可以继续进货,把短期生意做成长期买卖,细水长流也挺能赚钱。”
沈瑶觉得这个时候有些政策还没完全咬死定下来,大家心里干活直打鼓,倒不如把准备工作做好点,起码不用担惊受怕。
田娜点头,“瑶瑶说的不错,这证要是不难办,去办一个挺好。”
吴招娣抬头看了眼田娜,没反驳但心里依旧觉得没啥用。
不过这次从广市买回来的大部分货都是婆婆拿钱,她就单纯掏了点意思意思。
到时把自己的货卖完,吴招娣也不用管其他事。
虽然这种想法挺奇葩,但吴招娣本质就是这么一个人,自己按逻辑办事,似乎没什么不对。
话题就此打住,大家埋头继续吃买回来的油条豆浆。
吃饱喝足,田娜拍拍肚皮,先是出门和院里的人吹了一圈牛逼,才回来把吴招娣一家以及团团圆圆买回来的货先分了。
至于王艳艳一家,朵朵表示一切等她妈过来再说,她倒是拿了些零花钱加入了团团圆圆的小团体,不过钱都是由团团圆圆按计划分配,货自然也听团团圆圆的。
沈瑶:……啊?
田娜和周姥姥这次进的货主要包含各种布料和日常用品。
像是一些成品服装不多,但老头衫、白t桖不少,最多的当属各种袜子、内裤。
还有就是像团团圆圆买的一些头绳、发圈、发卡等物。
哦,团团圆圆昨天已经和沈瑶说了他们靠本事赚钱的事。
多赚的200买了不少文具用品,并打算开学时去学校门口进行售卖。
沈瑶一脸复杂地看着团团圆圆和朵朵商量该怎么摆摊,心里感慨她家两个孩子可能是做生意的好苗子。
像是现代尝尝用来搞促销的手段,包括不限于买一送一,买多抹零,甚至拉人头给优惠等等。
一个个专属名词从团团圆圆嘴里蹦出来沈瑶觉得很不可思议。
难道书上教他们这些吗?
“书上没有,但奶奶带我们去买菜,喜欢讲价。”
团团善于观察,圆圆善于分析,两人结合思路,就是非常全面的安排。
团团单手撑住下巴,“妈妈,小孩子零花钱不多,但只要买对学习有用的物品,家长都会愿意拿钱。”
圆圆接话解释,“只要我们小孩子乖巧听话,家长通常都不会拒绝。”
就像自己很喜欢吃糖和饼干,只要每次考试考得好了,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总会很好说话。
朵朵听完挠头,“好像真是这样,”她只要不气她妈,她妈每周给她的零花钱都会多上几块。
沈瑶摊手,“观察的很仔细,分析的也很好,你们可以尝试一下。”
……
田娜在家里歇了三天整,第四天早上周姥姥带着袁丽过来。
她们仨是这批货的最大的买家,肯定得凑在一起商量要怎么处理。
田娜把沈瑶的建议说完,“我觉得这样挺好。
有个固定摊位,大家下班也能过来照顾生意。
万一卖得不好,这些东西咱们自家用也还不错。”
可以说是将损失最小化,不管能不能一炮打响,他们都不会亏进去太多钱。
周姥姥沉思片刻,“可以接一些做衣服的裁缝活。
现在的小年轻都喜欢时髦的外来款,咱们去广市见到不少。
用布料做出来一些挂在店里,有人喜欢就卖。”
要是人不够还能雇人,或者找服装厂的员工帮忙接私单,按件数给钱。
周姥姥去广市前特意看了一圈百货商店的款,老气又庸俗,压根没人买。
袁丽建议把店开在流量大的地方,“酒香也怕巷子深,太偏僻没人来。”
三个人别看年纪大,但对开店做生意这件事都接受良好。
简单言语好接下来要做的事,三人干脆分头行动。
沈瑶和谢辞安并不参与这些事,他们两个还是以学校的事为主。
谢辞安目前偏理论多一点,偶尔也会跟在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