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目的是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
“嗯,还有化育天下的作用!”长孙无忌附和着点头道。
李承乾笑着看了他们一眼,侃侃而谈道:“在我看来,科举真正的目的,既不是选才,也不是化育天下。”
“那是为什么?”房玄龄忍不住追问道。
李承乾掷地有声的吐出四个字:“牢笼治世!”
李世民四人闻言,不由满脸诧异。
却听李承乾又意味深长地道:“只有科举,才能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科举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学问,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的去造反!”
“只要读书人安定了,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这”
李世民四人被李承乾这话惊呆了。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科举真正的目的是这样。
其实,科举从一开始就是单纯的为了选举人才。
隋朝时期,科举制出现,唐朝完善将其发扬光大。
明经,进士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其中进士考的是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的是时务策与经义。
进士考得要比明经难一些。
李世民对这套政策非常自豪,曾说天下英雄皆入我手。
然而,科举制的真正作用,却不是为了选拔人才。
隋唐继承南北朝遗产,关陇贵族成为朝堂上的主力,宰相大将基本都是北周八柱国后裔,再加上流传上数百年的五姓七望,将整个朝堂都把控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202章一个无解的阳谋,牢笼治世!【求月票】(第2/2页)
连皇帝都不得不在意他们的意见。
面对这种情况,从杨坚开始就在想办法对付这群贵族,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目的。
但为了隐藏这个真正的目的,当时还充满了妥协。
比如参加科举,需要由贵族提名。
直到李世民时期,科举制才达到由底层人可以自己报名参加的程度。
而武则天时期,武术科举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基本完成。
但贵族势力实在是太大了。
很快,底层人就无法自己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了,又回到了最开始的由贵族提名参加。
直到黄巢起义,将五姓七望和关陇贵族杀了个干干净净,科举制才真正面向底层。
“那些世家大族为什么能与我父皇叫板,就是因为他们掌控了绝大多数的读书人!”
眼见李世民四人被自己的话,震惊得说不出话来,李承乾又笑着道:“父皇与诸位大臣想想,如果这些读书人是布衣百姓,他们一无所有,是不是就能为所欲为?是不是就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简直令人讨厌至极!”
“对对对!”
李世民深以为然的连连点头:“确实令人讨厌!”
但说完这话,他又觉得自己的身份不应该这样说,于是没好气的瞪了李承乾一眼,默然不语。
这时,长孙无忌却没有那么多顾虑。
只听他沉吟似的道:“那依太子的意思,他们若参加了科举,就老实本分了?”
“呵呵.”
李承乾笑了笑,旋即反问道:“那依舅舅之见,他们为什么要参加科举?”
“自然是为了做官!”长孙无忌脱口而出道。
李承乾又笑了:“那他们做了官之后呢?会怎么样?”
“这”
长孙无忌语塞,不由扭头看向房玄龄与杜如晦。
只见他们也一脸茫然,不知所谓。
却听李承乾又有些好笑的道:“他们若做了官,就会患得患失,畏首畏尾,舍不得头顶上的官帽啊!”
“什么!?”
房玄龄三人瞳孔一缩,犹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一般看着李承乾。
就连李世民都满脸不可思议的看着他。
因为李承乾的这番话,简直刷新了他们的三观。
其实科举制的真正巅峰,并不在唐朝,而在宋朝。
唐朝通过科举制做官的,连两成都不到,而宋朝却有四成。
究其原因就是,唐朝的世家大族把控了绝大多数的官位。
要想彻底改变这种现状,除了要铲除世家大族的荼毒,还有就是对科举制的改革。
“那么,我为什么要让我父皇加开恩科呢?”
“这其实是一个无解的阳谋!”
李承乾又自顾自的道:“何谓恩科?乃施恩于天下士子,结天下读书人以欢心的科举。但恩科是为了选才吗?并不是!而是将世家大族掌控的读书人,困在牢笼里,让他们进来容易出去难。”
“这”
听到这话,李世民眼睛瞬间变得大亮,激动得呼吸都有些急促,隔了片刻才强压下心头的激动,郑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