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九章 起诉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七百四十九章起诉(第1/2页)
    秦玉明继续说。
    “尤其是那些刚签约的新人作者,本来收入就不稳定,看到月入过万的噱头,根本扛不住诱惑。我怕再这样下去,咱们的作者会流失更多,到时候网站内容断层,用户流失会更严重。”
    “别慌,”苏木的声音格外沉稳,透过听筒传过去,像颗定心丸。
    “你先让运营部在作者群里发份木槿作者扶持计划的补充说明,把新人作者的基础稿费再提高20%,每月更新满10万字额外发500元创作补贴,再邀请梁荷、唐建这些资深作者开线上讲座,每周一次,帮新人改稿子、讲创作技巧。”
    “另外,你让技术部立刻排查《总裁的契约甜妻》,重点对比咱们网站过往三年的投稿库,尤其是那些未通过审核的稿件,看看有没有抄袭痕迹,法务部准备好材料,一旦发现抄袭,立刻发律师函,不仅要让速阅下架侵权内容,还要追究青芽的连带责任。”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有,你联系李默,让他帮忙约青芽出来聊聊,就说想跟他谈谈《巷口梅香》的修改方向,不用施压,也别提速阅的事,就当朋友间的关心,问问他在速阅的真实收益和创作状态。”
    “那些平台承诺的保底月入过万,多半是噱头,说不定还会扣各种推广费、渠道费,咱们得弄清楚真实情况,才能更好地应对。”
    挂了电话,苏木打开“青芽”当初投给木槿的《巷口梅香》手稿。
    那本稿子虽然文笔青涩,却写了乌镇老茶馆的日常:清晨五点,王阿婆会提着竹篮来买头锅茶,茶钱总是用手帕包着,里面裹着几枚皱巴巴的硬币。
    茶馆老板会给熟客留着靠窗的位置,桌上永远摆着他们习惯用的那只盖碗,冬天腊梅开的时候,花瓣会落在茶碗里,老板会笑着说“这是免费的梅香茶”。
    能看出作者曾认真在乌镇待过,认真观察过生活,只是后来被短期利益迷了眼,选择了走捷径。
    “他本该能写出好故事的。”苏木关掉页面,心里有些惋惜,却也更坚定了想法。
    木槿或许会在短期内流失部分追求快节奏、强刺激的用户,但真正懂故事、爱生活的读者和作者,终究会留在这片有温度的土壤上。
    就像杨大爷的茶馆,虽然没有网红奶茶店的花哨噱头,却凭着一杯杯用心泡的龙井、一个个温暖的日常细节,留住了一批又一批老街坊。
    下午,李默带着《乌镇年俗记》的修订稿来拜访,手里还提着一摞厚厚的采风笔记,里面夹着他去西栅采访老匠人的照片。
    提到“青芽”时,他也有些无奈:“我昨天跟他约在老杨茶馆聊了聊,他说速阅一开始承诺给他保底月入两万,结果第一个月发稿费的时候,扣了30%的推广费、20%的AI有声书制作费,最后到手只有八千多。”
    “而且平台要求他日更三万字,他每天只能睡四个小时,连吃饭都对着电脑,根本没时间采风,更别说打磨细节了,他现在写的章节里,连乌镇的冬天会下雪都写成了乌镇的冬天温暖如春,完全脱离了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七百四十九章起诉(第2/2页)
    苏木点点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民国版《乌镇风物志》,封面已经有些泛黄。
    书脊用棉线重新装订过,是他去年从苏州古籍书店淘来的珍品,里面详细记载了乌镇的民俗、植物、建筑细节。
    他把书递给李默:“你把这个带给青芽,告诉他,真正的故事不是靠算法堆出来的,是靠脚丈量出来的,是靠心感受出来的。”
    “要是他想通了,愿意沉下心打磨《巷口梅香》,木槿的大门还为他敞开,我们可以给他安排专属编辑,帮他一起修改,甚至可以帮他申请创作补贴,让他没有后顾之忧。”
    李默接过书,指尖拂过封面的烫金腊梅图案,郑重地点点头:“我会跟他好好说的,他本质不坏,就是刚毕业压力大,想快点赚钱证明自己,才被速阅的噱头骗了。我相信他迟早会明白,靠算法写出来的文字没有灵魂,只有真正扎根生活的故事,才能长久。”
    傍晚,技术部发来初步排查结果。
    《总裁的契约甜妻》中有三章内容,与木槿两年前拒绝的一篇投稿《茶馆旧事》高度相似,相似度超过80%。
    连“女主在腊梅树下捡花瓣,不小心摔了一跤,男主伸手扶住她”的场景描写都几乎一致。
    只是把“乌镇茶馆”改成了“都市咖啡馆”,把“腊梅”改成了“玫瑰”,把“男主是茶馆常客”改成了“男主是霸道总裁”。
    “法务部已经准备好律师函,明天一早就发给速阅平台和青芽本人,要求他们在24小时内下架侵权内容,并且公开道歉。”
    赵宇的消息跟着进来,还附带了对比截图和侵权章节链接,“另外我们发现,速阅的一键生成功能,会抓取全网公开的小说片段,尤其是那些未签约、未出版的投稿作品,重新排列组合后生成新章节,这已经涉嫌大规模侵权,我们可以联合其他几家正规网文平台,一起起诉速阅,维护行业秩序。”
    苏木看着屏幕上的证据截图,紧绷的肩膀终于放松了些。
    这场看似来势汹汹的“速阅”风波,其实藏着诸多漏洞,算法生成的内容缺乏原创性,平台运营模式涉嫌侵权,所谓的“高收益”更是空中楼阁。
    他打开文档,开始撰写《致木槿作者的一封信》,没有指责“速阅”,也没有刻意强调木槿的优势,只是分享了李默为了写一句对话跑遍十条老街的故事、周慧为了还原汉服纹样查阅百本史料的细节。
    梁荷为了写好一个老人的形象跟拍张奶奶半个月的经历,最后写道:“慢不是缺点,是对故事的尊重;真不是负担,是打动人心的根基。木槿愿意陪每一位用心创作的作者,慢慢打磨,静待花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