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八十六章尾声(第1/2页)
二人在葛自澹的带领下往学校方向而去。学校却是在码头的西南边,一条十字路口通往四个方向,一边是码头、对向是市区、一头是集市区、一端是学校。三人在问明了方向后,又前行了十多分钟,终于门町春町小学的正门。学校周围的路修的很好,都做了水泥硬化的路面,道路两侧还修有排水的浅浅沟渠,沟渠每隔约里许的地方都建有一个个小小的建筑,像是个小型的房屋一样,四周都修围了起来,又单留了一处开口,设了一扇门,这大门日常都关着,只都并没有上锁。葛自澹给亨亚日介绍说,由于和那国的建筑全木的多,火灾潜在的隐患大,日常用于扑灭起火,民间和政府都想了很多办法,那小房子就是用于消火时打的井,雨天的时候还能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白日里,也能方便偶尔有需要的市民取用,小房子里放有一些特制的桶和舀水用的瓢,另外可能还会有些铁锹等等之类的东西。
亨亚日少年习性,一时兴起,还跑到其中的一处小房子前,打开小门,往里面看,果如葛自澹所言一般。亨亚日回转后,心下想着,先生原是见过的,只是这些东西放在这不设防的地方,日后一旦真正需要用起的时候,它们是不是还在,当是个真实的问题。这小房子只是沿途随意见到的一个,那些物事却保持的完好,通过它似是也能给人保持一定的信心,心下里对如是想也感觉有点奇怪。亨亚日有些想问,但是如何开口却是个问题,这事情是摆在明面上的,那些桶、瓢、铁锹之类的东西,也是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事,更别提那些游手好闲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了,要说这些东西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没人起那贪得之心,应该不大可能,难道和那国人的文明程度已经如此之高了?心下自是有些不信的,但事实胜于雄辩。亨亚日自付多想无益,索性暂时放开,春町小学的大门已经在望,再看看学校,等闲暇下来再想也不迟。
好在春町小学的门卫并没有为难三人,简单的问询交涉后,对一行三人放了行,三人这才得以进了学校。春町小学并不算小,叫小学已经名不副实了,学校幼教和初教并有,只没有高教。还有就是初教的规模要比幼教小一些,但来求学的人依然有很多,学校的教学场所经常出现不太够用的情况。春町小学的建筑明显是新老搭配,原有的老房屋却是砖瓦结构,并不是居家样式而是仿似国内的大殿建筑样式,而后起的一色全是西洋新式大楼。二者泾渭分明,形成了一对鲜明的对比,各有自己的韵味。老建筑胜在年头历史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观感,间杂池塘、怪石、花草树木,小径通幽,只是同样大小的地方能够容纳的班级较少;而新起的西洋大楼孤立傲然,于周边的环境并不融洽,而且那小道看起来显得很搞笑,但又有自己独特的方正、高大原型,一层层、一件件的井然有序,有更多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班级。原来老建筑并没有推倒重建,只是学校改建后被边缘化,后起的建筑都围绕这新起的大楼布局,阔宽的大道,硕大的操场,显是后起的建筑讲究的是能容,开阔、方便、实用。春町小学随着人流的涌入和江门町城市化的进程,由往日渔村的学校慢慢的向一所时下大都市里最前沿的学校靠拢,只是这突然而来的变化,使得它一时好似还并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脚步。
三人在学校里转了一个多小时,才把整个学校转了个遍,尤其是重点看了学校里老建筑的情况。不是不看新建筑,只是每处学校新式的西洋建筑几乎都是一个模样,看不出什么新东西出来,再说那些建筑里都有班级在上课,也并不适宜他们此时近看。老建筑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和国内遗留下的老式书院更有些类似,这也是和那国一直以来保留的建筑习惯和样式,却不似现时国内的建筑样式,事随时易,有些甚至不能说改动,应当叫变动才适当。老建筑表现出的复古和飘逸,虽一部分入乡随俗改移成和那式的偏好和审美,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整个气韵并未大变,精髓尚在,近看之下,给人的感觉仿似回到国内的前朝时期一般,只可惜的是建筑的规模小了一些。
学校转了个遍后,三人出了学校,在门口时,向门卫告谢辞行。这回却是沿路折返一直往北而行,路上甚至再次经过了集市的门口,再往前就只得一个地方了,那是码头货场。一路前行,行至中途往港口方向打量时,还经常能望见一些大大小小的船满载着归港。
远眺的时候尚不觉得那货场的规模有多大,只是越往近前走,才越是能感觉到货场范围的阔大。从货场的最南端围墙一直到他们走到货场大门附近,他们整整步行了接近大半个小时的时间,北向依然绵延无尽一般。他们刚刚约莫步行了接近五六里之远才到得大门处,只是在此处维持门前秩序的却换成了当地警察,这治安等级显然要比别处高得多。亨亚日不明情由,但看先生表现得很自在,也给了他很大的信心,几人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