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六章挑起战端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给了商人,再由商人送到官府……
    这些情报只有朱祁钰和兴安能看见。
    他沉默了好一阵子,把奏折放回去,又拿起另一封。
    督察御史送来消息:武清伯石亨纵容手下兵丁打扰百姓,未经批准就私自出海挑起战端……
    上奏的人,不过是都察院里一个普通的官员,但能到朱祁钰这里,陈镒肯定看过。
    稍微一想,就知道陈镒是故意还是疏忽。
    朱祁钰叹了口气,光是这些还远远不够。
    “兴安,把陈循、王直和于谦叫来。”
    站在朱祁钰身后的兴安低头应道:“是,陛下。”
    说完就走出书房,去请几位尚书了。
    至于皇帝要做什么,兴安自然不会多问。不过想想也知道,大概还是山东那边的事。
    皇帝处理政务,除了京城附近,其他地方越远越慢。
    所以边远地区需要地方官员自己做主。
    可是现在的官员,大多养成了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习惯。
    跟朱元璋那时候比起来,早就没有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了。
    山东离京城不算太远,却已经烂成这样,更南方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
    没过多久,于谦等人就到了王府。
    平时除非是节日,皇帝不会随便叫他们,一旦叫了,肯定有大事。
    行过礼后,朱祁钰让他们坐下,直接问陈循:
    “京城的新税执行得怎么样?”
    陈循起身回答:
    “回陛下,民间反应挺积极,有些农动给官吏带路丈量土地。那些不听话的人,已经由刑部查办,看有没有侵占或强买强卖土地的情况,现在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那些腾出来的土地,由户部管理,低价租给城里新来的农户。田契一式三份,一份在户部,一份进皇宫,一份留农户手里,租期三十年。”
    新税不只是收税,里面还夹杂着朱祁钰的一些想法。
    朝廷租地给农户,比起向地主租地,朱祁钰还承诺会给予一定的补贴。
    这补贴主要是用来开荒,还有如果农户想卖粮食,朝廷可以按价回收,算是个保障。
    虽然托底的价格不高,但因为朱祁钰在京城声望很高,百姓听说朝廷愿意出钱买粮,心里也就踏实多了。
    等陈循说完,朱祁钰又看向王直,问道:
    “京官对纳税有什么意见吗?”
    王直起身回答:
    “回陛下,有,但不多。以前发的是实物俸禄,其实官员的俸禄已经涨了。现在收税,对京官来说并不难。”
    银币比换成纸钱或者香料实在多了,大家心里都清楚,如果反对的话,皇帝的决定不会变,反而可能被强制推行,到时候日子就不好过了。
    再说,百姓的反应,官员比皇帝更了解。
    京城的农民都知道新税是个好政策,要是敢反对新税,就是跟老百姓对着干。目前还没哪个京官想当第一个出头的。
    最关键的是粮价稳定,拿到的银子能买到更多的粮食,道理就这么简单,很清楚。
    “好。”
    朱祁钰轻轻应了一声,嘴角微微一扬,笑着说:“朕觉得,光是京城太小了,打算把山东也纳入新的税制试点,各位觉得怎么样?”
    这句话让在场三个人顿时眼前一亮。
    山东是什么地方?
    那是科举重地!
    大明的科举采取分卷制度,主要是为了平衡南北考生之间的差距。
    这个制度最早是明仁宗提出来的,后来由明宣宗正式推行,分为南、北、中三个区域。
    其中山东属于北卷。
    因为南方文人多,朱元璋曾经亲自点过六十一个进士,而且全是北方人。
    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从那以后,山东才重新站稳了脚跟。
    正统十三年春天的考试,北榜一共录取了六十八人,山东就占了二十一人。
    当然,这是从科举的角度来看,但从税收角度来看,这也意味着山东有一大批受到优待的文人,这种优待是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的。
    既然这里是科举重地,自然也是免税的重点地区,再加上山东还是孔子的故乡。
    “陛下,不如等夏税之后,再看情况如何?”
    王直没有坐下来,立刻劝说道。
    “为什么?”
    朱祁钰笑着反问。
    “陛下,山东学子众多,如果轻易推行,恐怕会引发民愤,到时候容易出事。”
    王直弯腰行礼:“请陛下慎重考虑。”
    “王卿说得对,但朕给了他们优待,他们又是怎么对待朕的?”
    朱祁钰起身,绕过桌子走到王直面前。
    这个动作让王直吓出一身冷汗。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皇上的威严越来越重了。
    “先是之前勾结倭寇,现在王卿你看看,这是山东传来的消息。”
    随手拿出东厂的密报递给王直,朱祁钰语气平静,并没有生气的样子。
    但王直看了一眼,只觉得头晕目眩。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