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彻底断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孔家竟然做出这种下作的事情,山东的情况已经糟糕到这种地步,难怪皇上要逼着山东。
    “于卿、陈卿,你们也看看,这是圣人后裔的地方!”
    朱祁钰望着窗外,显得有些感慨。
    三人一起看了奏报,其中于谦反应最激烈。
    他对孔家本来就不怎么喜欢,但因为孔子的名声,于谦还是有点容忍。
    不然,以文天祥为榜样的于谦,早就把孔家骂得狗血淋头了。
    在于谦看来,衍圣公还是天下读书人的象征。
    但现在,这些读书人的代表居然打人、欺负妇女,这还算是读书人吗?
    再加上之前归顺外族的旧仇,看完奏报后,于谦已经在心里把衍圣公这个读书人代表给撤掉了。
    “陛下,石总兵现在就在山东,京营的轮换也安排好了。”
    于谦的话已经很明显了,这个毒瘤必须除掉,否则作为一个读书人,自己都觉得羞耻。
    “可是,于尚书,这件事牵涉太广了。”
    王直的手有些发抖,要是只是个别地方还好说,但山东这个地方,在东厂的报告里,已经烂得不行了。
    “现在,谁还敢反对在山东推行新税?”
    朱祁钰抬起头,于谦虽然不是武将,却比武将还要强硬,表面上自己像是个唱红脸的,而于谦才是那个唱白脸的。
    不知道是不是于谦有意这样安排的。
    政令不一定非要大家同意。
    有时候,反对的声音反而更有用。
    见三人都没说话,朱祁钰就当他们是默认了。
    “于爱卿,京营去山东轮班,但朕觉得还不够,让五军都督府下令河北、河南两地的军队驻扎在山东边境。”
    朱祁钰说完,又看向王直:“王爱卿是文臣之首,沟通协调的事就交给你了。”
    “陛下,臣不敢当。”
    王直跪下磕头,却听见朱祁钰笑着说:“吏部尚书也要推脱责任吗?”
    “臣不敢,只是老臣并不是文臣之首,不过老臣会尽力劝说各位大臣。”
    听到这话,王直一惊,赶紧说道。
    “劝不动也没关系,朕等着他们。”
    朱祁钰平静地说:“这事之前朝会已经讨论过,虽然京城没人反对,但山东难免会有动荡,如果出事,就按计划处理。”
    除了军事准备,剩下的不过是商人和士子,至于农民和工匠,山东不像京城,这两类人对朝廷的影响不大。
    “臣领旨。”
    三人低头行礼,有了计划,就算出事也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来。
    更何况有大军压境,那些人也闹不出什么大动静。
    “好了,都去忙吧,明会,朕不希望再听到反对的声音。”
    朱祁钰挥手道,现在这已经成了规矩,朝会如今不再是争执的地方,而是统一意见的场合。
    天津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
    因为离北京近,又有大港口,每年将近千万石粮食都要经过这里,然后再运往北京。
    漕运经济在这里非常繁荣。
    九十三
    毕竟,百万漕工的生计全靠这条河,朝廷也允许他们运粮时顺便带点私货。
    所以天津就成了南方土特产的集散地。
    水路和海运在这里交汇,范广一眼就看出,水路很热闹,但海运却冷冷清清。
    多年的海禁政策,让靠海吃饭的渔民越来越少,大家都转而依赖漕运。
    海船停在大沽口,这里有天津海防营,原本专门负责海防,但因为倭寇渐渐少了,两批官兵都被调到京城轮班操练,后来又去了蓟镇驻守。
    现在海防营早已荒废了。
    以前水陆两营有五千人,现在只剩一千多人,根本守不住京城的大门。
    这里是福船舰队的终点,范广早就派人报过信,大沽口的海防营看到这支舰队也不觉得奇怪。
    参将胡义陪着范广正在巡视大沽口的海防。
    “南直隶有宝船厂,以后这大沽口也该有自己的船厂。”
    如果渤海开放通商,海防自然就变得重要起来。
    南方有从宋朝开始的龙江造船厂,明朝下西洋的船很多都是从那里造出来的,所以叫宝船厂。
    现在,工匠们已经从船上下来整理,皇上打算在这里建个船厂,维持南北之间的平衡。
    “都督,现在的海防营规模,恐怕担不起这么大的责任。”
    胡义抱拳说:“现在没有倭寇外患,海防营早就名存实亡了。”
    范广笑了笑:“海防营可不只是防倭寇。”
    说完,他带着胡义走出军营,边走边聊。
    说是海禁,但集市上却能看到各种外国货物和海鲜,这哪像海禁的样子?
    私市对地方官来说根本不是秘密,要瞒的,只是皇宫里的皇帝罢了。
    华夏的海洋文化怎么可能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