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考中举人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范瑚疯狂地喊着,衙役忍不住随手捡了块布塞进他嘴里,叫声变成了呜咽声,这才安静下来。
    到了晚上。
    曲阜县,这不是后来的曲阜,现在的曲阜叫鲁城,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旧都。
    孔家经过历代扩建,光是宅子就占地近三百亩,有四百多座建筑,仅次于皇宫的大院。
    旁边是差不多大小的孔庙。
    而曲阜城北的泗水边上,就是占地三千亩的孔林,那是孔家的祖坟,建有围墙和大门。
    自从隋朝开皇十六年改名为曲阜县以来,这里的县令一直由孔家人担任。
    和其他七品县令不同,曲阜的县令是六品。
    大家族内部总会有问题,孔家也不例外。
    孔彦缙在孔家的威望并不高,因为他学识不够,一个连太学都没念完的衍圣公,在重视教育的家族里,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力。
    不过,孔家不仅重视读书,也看重嫡庶之分。
    因此,他和族人关系不好也不是什么秘密。
    孔克昫是孔彦缙的族叔祖,一直和他不对付。
    东缉事厂的一些消息,就是孔克昫放出去的。
    此刻,他也收到了关于曲阜县的消息。
    “这,应该够了吧?”
    孔克昫看着那张纸条,低声说道。
    他想扳倒孔彦缙,但能换掉衍圣公的人,在京城,而在那件神器上。
    孔家是千年世家,孔克昫怎么也没想到,那神器的至高之位,是不会更换衍圣公的。
    所以孔克昫才会帮朝廷,当孔彦缙暗示要让学子做些事时,他就把这事放大了。
    事能闹成这样,背后也有他的推手。
    “叔祖,这件事会不会给孔家带来麻烦?”
    年轻的孔公明在孔家并不起眼,毕竟旁支太多。
    “那又怎样?洪武年间,三次请我孔家出人,历代我们孔家也出过不成器的,可皇帝不都轻轻放过了吗?”
    “公明,你得明白,是皇帝需要咱们孔家。”
    孔克昫语气坚定。不仅如此,往前看,在宋、金、元三朝并存的时候,每一朝都要立一个衍圣公。
    这说明,衍圣公对朝廷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朝廷觉得,孔家掌握着人才的资源。
    时代的变化并不总是大起大落,很多人只看到兴盛的一面,却忘了背后默默积累的过程。
    所以守旧派才害怕改革,因为那是看不见摸不着,又难以控制的东西。
    孔家存在得太久了,早就被宠坏了,已经忘记衍圣公是怎么来的了。
    被偏爱的人往往有恃无恐。
    听完这话,孔公明皱着眉头点了点头。作为旁支,他不敢轻易行动,反而格外小心,尤其是注意到一些举动。
    皇帝真的需要孔家吗?
    那为什么新皇设立的学校,却把大儒给排除在外了?
    但在等级森严的孔家,孔公明自然不会把这些话说出来。
    毕竟在孔家人眼里,朱家不过是个暴发户罢了。
    “之前皇帝来学宫,孔彦缙还想讨好,结果被挡了回来,说明皇帝对他也不待见,现在正是机会。”
    孔克昫望着烛火,嘴角露出一丝笑意。事情到底大不大?
    不大,很快就能压下去,代价只是几条人命。
    很大,学生聚集,人数上千,按连坐处理,就会牵连整个山东。
    一件事,总有两种看法。
    朝堂上,朱祁钰气得大发雷霆,说这些读书人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京城的报纸用很大篇幅报道了事件。
    出版方哪有什么公正可言,既然这是朝廷的报纸,自然站在朝廷这边。
    对于报纸卖得这么好,高谷却没有多少高兴。
    在高谷看来,聚众、反对新政,就是谋反。
    还打着为百姓谋福的旗号,这不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吗?
    天下百姓最多的是谁?当然是农民!
    新政策给农民减税,减轻了他们的负担,但那些读书人却打着“为百姓谋福祉”的幌子,反对这个政策,京城的老百姓看到后,哪个不气得跳脚?
    以前春天耕种时,皇上提过一次新政,和报纸上的解释差不多,所以百姓对报纸更加信任,这也是报纸销量上涨的原因之一。
    环境会慢慢改变人的想法。在京城里读书的人,走在街上都觉得脸上发烧,尤其是被人用异样的眼光盯着,简直坐立不安。
    以前信息闭塞,像这样的事情,京城的人都不知道。
    因为地域限制,消息传得慢,等百姓知道时,事情早就结束了,就算后来明白了,又能有什么用?
    正是靠着这种信息差,京官和乡绅这些阶层才能操控局面,装出一副为民做主的样子。
    报纸的出现,让这些人有了一个对手,而学校的建立,则分出了新旧两派。
    孩子们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