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他把于谦叫来,毕竟这是王骥上的奏折,负责军政事务的于谦自然脱不了干系。
“于卿,你觉得王将军说的,有没有道理?”
朱祁钰把奏折递给于谦后问道。
其实这事能不能做,朱祁钰心里早有数。
“陛下,臣觉得云贵湖一带的问题,根源在于苗人和蛮族,而苗蛮作乱,主要是因为人和土地不协调。土司虽然管理本地人,但难以真正收服人心。正统年间,贵州宣慰使宋氏贪婪残暴,欺负苗民,引发水东苗民反抗,类似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果改用流官,倒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过……”
于谦有些犹豫,眼下山东那边还没处理完,圣人又要在湖广这边动手,虽然不至于同时打多场仗,但谁能保证不会出事呢?
“不过怕的是那些土司会……”
朱祁钰笑了笑:“于卿,他们现在就在那里,王骥就是去平叛的。”
“该下手就下手,拉一个打一个,麓川这个地方,打垮一个就少一个,从正统以来,哪次不是靠武力才平定的?”
这其实是在权衡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
于谦原本觉得现在时机不对,想暂时搁置湖广的叛乱,担心其他土司会跟叛军勾结。可是,这一带多年来战乱不断,那些土司真的干净吗?
于谦一点就通,就算现在不搞,今天出兵平叛,短期内也没什么事,甚至圣人在世都不会出乱子。可要是以后没有圣人那么强势呢?
“打一拳,免得百拳来,刘安现在不也是这么干的吗?”
朱祁钰见于谦没说话,接着说道:
反正湖广那边本来就是顺路去平定叛乱,就算什么也不做,大军也已经在那里驻扎了,趁机办点事,也算是赚到了。
“回陛下,臣觉得可以,但流官该由谁来担任呢?在京城的官员看来,那可是穷山恶水的地方啊!”
于谦点点头,既然决定了,就得考虑怎么实施。剩下的事,朱祁钰让于谦去和王直、陈循商量。
朱祁钰手里的资源,足够让那些不思进取的地主做出调整。
而陈循在户部,本职就是管理生产资料。
但在京城能做的事,不一定在别处行得通。
经验要根据当地情况灵活处理,现在的陈循,大概也有了一些思路。
在内阁里,陈循听完于谦的话后,沉思着说:“先把贵湖宣慰司废掉,再设立三司,从省里开始,慢慢推广到州县。既然那里土地肥沃,也能吸引苗人下山。”
“贵州和湖广那边,平定蛮族的军队也可以借此机会招降苗人。”于谦接着说,“不过,战争打了好多年,苗人肯定不会轻易相信我们。”
王直点头,继续说道:“还有一点,今年京城的官位刚刚补充,暂时没有能力派人过去,大家应该都明白。”
今年的乡试也不太平静,如果乡试搞不好,明年科举也可能出问题。
这也是于谦担心的地方。
“非常时期,就要用非常手段,我觉得,皇上不遣返流民的政策,也许可以试试。”
想了很久,于谦才开口说。
“于尚书,你是说,取消南北之间的限制?”
王直动了动嘴,问道。
自从南北榜事件之后,朝廷对南方举人一直有压制,主要是为了平衡南北官员的比例。
科举说到底靠的是文笔,南方环境稳定,读书人多,自然状元也多。
这不过是北方士族为了打破南方士族垄断的一种手段。
你读书,我练武,反正读书人的本事比不上北方那些武艺高强的大老粗。
现在京城有了学校,于谦这些内阁大臣也意识到科举的局限性,特别是这次奉圣师案,那些所谓的书呆子根本不堪大用。
相比国子监,陈循更喜欢学校的学生,因为他们的算术比国子监的学生强多了。
但如果没有地方保护措施,容易导致发展失控。
“京城的景象,王尚书也看到了,只要发展得当,也不会比姑苏差。再说,为百姓谋福,却因为湖广偏远就不愿去的人,又能为朝廷做什么?”
外放的官员都是朝中没什么背景的,这样下去,很容易出现庸人。
王直停顿了一下,如果是他,也不想让晚辈去那种穷乡僻壤的地方历练。
这是人之常情,但有些事,必须克服私心。
陈循眨了眨眼,连忙说:“山东的举人不是被抓了不少吗?让他们去湖广,也不是不行。”
“那些人?”
王直听了这话,看了陈循一眼,心里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
要是山东的举人能用,那之前被处罚的陈循的儿子陈英,也未必不能重新启用。
“不怕他们对朝廷有怨气吗?”
王直淡淡地问,目光直直地盯着陈循。
陈循叹了口气,说:“我确实有点私心,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