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抡才取士国之根本,太祖……”微妙的氛围之下,鸿胪卿尹玉捧着圣旨,字正腔圆的宣读起来,分站各处的羽林及禁军将士递次传唱,以叫参加大朝的文武大臣都能听到。
朝班中的大臣们,听到宣读旨意的内容,那一个个露出各异神情,心底的猜想得到了验证。
经过这场风波之后,大虞朝的吏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官员们再也不敢轻易触碰法律红线。而楚凌也因此赢得了民心,成为了百姓口中传颂的好皇帝。不过,他也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大虞的长治久安,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楚凌开始着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首先是对军事制度进行了调整,他加强了对各地驻军的管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训练体系,提高了军队的整体战斗力。其次,在经济方面,楚凌鼓励商业发展,减免赋税,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此外,他还重视教育事业,广泛建立书院,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随着改革的推进,楚凌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些地方豪强势力逐渐坐大,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和私人武装,对朝廷政令阳奉阴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楚凌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派遣得力干员深入地方,清查田亩,打击非法兼并;另一方面推行“均田制”,将部分官田分给无地少地农民耕种。
在处理这些事务的过程中,楚凌发现了一个值得信赖的年轻人??苏瑾言。这位新科状元不仅才华出众,更重要的是为人正直,敢于直言。楚凌有意重用他,便经常召见苏瑾言询问民间疾苦、商讨国策。苏瑾言也不负所望,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建立仓储制度以备荒年、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等。
然而,就在国家形势逐渐好转之时,边境却传来警报。北方游牧民族铁勒部趁机南下劫掠,边境地区民不聊生。楚凌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一部分大臣主张修筑城墙防御,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主动出击。最终,楚凌采纳了兵部尚书的建议,决定采用“守中有攻“的战略。
他命令辰阳侯率精锐骑兵屯驻边关要塞,同时秘密训练一支奇兵,准备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为了确保计划万无一失,楚凌还亲自前往边境视察防务,慰问将士。当他看到士兵们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时,心中感到十分欣慰。
与此同时,楚凌也没有忽视外交手段的重要性。他派出使臣前往周边各国,寻求共同对抗铁勒的盟友。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与几个邻国达成了协议,形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这不仅缓解了边境压力,也为日后的战略布局打下了基础。
正当楚凌全力应对外患之际,朝中又出现了新的矛盾。一些保守派大臣不满他的改革举措,认为过于激进,损害了传统贵族的利益。他们暗中串联,试图阻止楚凌推行新政。面对这种局面,楚凌并没有采取强硬手段打压反对派,而是选择以理服人。
他多次在朝会上阐述改革的必要性和长远意义,耐心倾听不同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政策做出适当调整。对于那些真心为国着想但方法不当的大臣,楚凌予以宽容;而对于那些心怀鬼胎、故意捣乱的人,则坚决予以惩处。通过这种方式,楚凌既维护了改革成果,又避免了朝堂分裂。
随着时间推移,楚凌的种种努力开始显现出成效。大虞朝的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抗击铁勒入侵的过程中,楚凌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巧妙运用谋略,指挥若定,带领军队取得了多次胜利,彻底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战后,楚凌意识到仅仅依靠武力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边疆治理方案:一是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二是鼓励内地移民到边疆垦荒定居,促进民族融合;三是兴办学校,传播中原文化,培养当地人才。
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广泛支持,很快在边疆地区实施开来。几年后,曾经动荡不安的边境变得繁荣稳定,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为大虞的发展贡献力量。楚凌也因此赢得了更多人的拥戴,成为了一位深受爱戴的明君。
为了进一步巩固政权,楚凌决定进行一场思想领域的变革。他深知,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引领。因此,楚凌大力提倡儒家学说,尊崇孔孟之道,设立了太学,广招天下贤才。同时,他还倡导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反对奢靡浪费,树立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在文化建设方面,楚凌也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下令编纂《大虞通典》,汇集历代典籍精华,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他还大力支持文学艺术创作,设立了翰林院,汇聚了一批文人墨客。在楚凌的支持下,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