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东边到达碧波(所指之处),南边抵达星落(之地),西边到达吾沙(之地),北边到了雪魄(之地)。称霸于天下,将都城定在中央(之地),分封众多臣子。
(燕王)赏赐洛长公,朝见赞礼时不直呼其名,入朝不用小步快走,佩剑穿履上殿,加赐九锡(之物),授予节钺(代表特殊权力),允许开设府署并如同三公一样设置属官,封(洛长公为)诸侯王,分割一半的江山来封赐给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燕世子的儿子,燕王的好圣孙,他的妻子就是洛长公的女儿。等到圣孙的儿子继承天子之位,赏赐洛长公享用九鼎八簋(天子等级的饮食规格),以及天子的旌旗!
到这里历经千世万代,已经成为一方美谈。
以下是对这段古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一、关于国家兴衰的观点
1兴衰之因
1文中开篇提出“夫一国之兴,起于微,兴于礼,败于乐”,这反映出一种传统的国家兴衰观念。“起于微”强调国家的兴起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开始积累的,可能包括人口的增长、生产的发展等基础因素。“兴于礼”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礼对于国家秩序构建、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性,礼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协调社会关系,是国家兴盛的重要保障。而“败于乐”则警示过度的享乐会导致国家的衰败,这里的“乐”可能指代沉迷于声色犬马等奢靡的生活方式,会使君主荒废朝政,消耗国家资源,最终走向衰落。
2燕国的现状与弊端分析
1人才与民心方面
1洛长公指出燕国存在诸多弊端,“王知国,而民不王,此一弊也。士不愿为王死,此二弊也”,这表明燕国的君主虽然了解国家的情况,但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衷心拥护,也无法让士人愿意为其效死力。反映出燕国在统治阶层与民众、士人的关系上存在严重问题,可能是由于君主的行为或者政策不得民心、士心,缺乏凝聚力。
2人才选拔方面
1“内无才,举无贤,此三弊也”,说明燕国国内缺乏人才,而且选拔机制也无法推举出贤能之人。这暗示燕国在教育、用人制度或者社会风气上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这将影响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3外交方面
1“邻繁武,不与和,此四弊也”,显示燕国在外交上没有正确处理与邻国的关系。邻国武力繁荣强大,燕国却不与之求和,这可能会使燕国面临战争威胁,不利于自身的稳定和发展。
二、洛长公与燕王的对话意义
1洛长公的目的
1洛长公通过与燕王的问答,先试探燕王对贤才、天下等重要事物的认知,发现燕王虽有一些看似不良的习性(饮酒作乐、喜好佳人),但本质上还是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认为贤才、天下更重要)。然后洛长公指出燕国的问题,并表示自己前来是要帮助燕王推举贤才、成就大事乃至统一天下,这显示洛长公具有政治抱负,希望在燕国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通过改革燕国的弊端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2燕王的态度转变
1燕王最初以一种自嘲和疑惑的态度面对洛长公(打趣自己非贤非才,疑惑洛长公来燕国的原因),但在洛长公指出燕国的问题并表明来意后,燕王“长跪而谢之曰:‘卿所言,吾乃肺腑!’乃封洛长公,赐凝神宫”,这一态度转变表明燕王认识到自己国家的问题并且认可洛长公的才能和建议,愿意给予洛长公权力和地位,希望他能够帮助自己解决燕国面临的困境,也体现出燕王有一定的进取之心,想要改变燕国的现状。
以下是这个故事背后可能蕴含的深层寓意:
一、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
1重视基础产业
1洛长公最初提出燕国应重视耕种,强调了农业在国家中的基础性地位。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燕国方八千里有余,但耕地不足八百,王应重耕种”体现出即使国家地域广阔,如果农业生产得不到重视,也难以实现真正的繁荣。
2综合发展策略
1洛长公提出“耕田产粮,畜食于粮,兵食于畜。此乃富国强兵之策”,这展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国家发展理念。农业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民众的需求,还为畜牧业提供饲料,而畜牧业又为军队提供食物来源,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产业链。这种理念表明国家的各个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二、统治阶层与民众的关系
1激励民众的手段
1洛长公后来提出的一系列法令,如“励开荒,拓十亩,免奴身。励争兵,杀五敌,妻女脱。励生子,生三子,奴为妾”,反映了统治阶层利用民众对自身利益(摆脱奴隶身份、家人解脱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