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终末将至 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如此盛况持续月余,倒是和那场与金色圣人的交手雷同,只是却苦了赵寻安,因着害怕那日龙首圣人显化片刻不敢离。
    “你说虚无之主那营生到底在作甚,如此徐徐添油,可不就是赵寻安与中土大千练兵?”
    宋戳子皱眉说,时间一久不止他,但凡长些脑子的都知道事有不妥,赵寻安掐指推算,轻笑着说:
    “过犹不及,凡事不能按着别人的路数来,如今火候正好,再若贪婪怕是要起波澜,需得把这窟窿堵上。”
    说罢径直往那边飞,无有半点遮掩......
    风雪再度席卷北冥,却不再如从前那般凛冽无情。十年过去,昔日荒芜的冻土之上,竟已生出片片绿意。那些由阿莲与阿尘亲手培育的耐寒麦苗,如今已在千家万户的田垄间摇曳成浪。春天,不再是传说中的季节,而是被一双手、一颗心、一句承诺种出来的现实。
    林照自雪原归来后,并未停下脚步。他带着《雪原共耕协定》的经验,游走于五域之间,推动“民间共治”理念落地。他在西岭废墟上建起第一座“和议堂”,以木石为墙,不供神像,只悬一幅手绘地图??上面标着所有因争端流血的土地,每一块都被轻轻划去,换上新的名字:“共耕区”“轮牧带”“水源共享地”。
    有人讥讽他:“你不是修士,没有法力,凭什么调停纷争?”
    林照只是平静回答:“正因为我不靠法力,才值得信任。”
    这一句话传开后,竟成了许多平民使者的信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学堂,背起行囊,奔赴边陲、深山、孤岛,去做那些曾被认为“微不足道”的事:调解邻里纠纷、重建断桥、教孩童识字、为老人熬药。他们不穿华服,不持法宝,手中唯一的武器,是一本翻旧了的《民约初论》。
    而在南海观世塾,新一批学子正围坐在庭院中,听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讲课。那人正是阿尘,只是无人知晓他的身份。他自称“铁叔”,每日清晨准时出现在锻工坊,指导学生打造新型净水器的金属构件。他从不讲大道至理,只说:“这一环若少铸半寸,滤芯就会偏移三厘;三厘之差,够让五百人喝上脏水。”
    学生们起初不解其意,直到某日暴雨成灾,一座偏远村落因使用他们制造的净水装置而幸免疫病,才终于明白??所谓大义,藏于毫末之间。
    与此同时,阿莲也悄然现身南离炽阳的一处贫民巷口。她换了粗布衣裳,挎着药篮,每日为街坊把脉施针。孩子们不知她是何人,只知这位“莲婆婆”看病从不收钱,还总在药包里塞一颗蜜饯糖。
    一次,有个患肺疾多年的老妇拉着她的手哭道:“您若早来二十年,我丈夫就不会死在矿洞里。”
    阿莲轻轻摇头:“我不是来救过去的,我是来告诉你们??以后不必再这样活着。”
    她组织当地妇女成立“互助医组”,教她们辨识草药、处理外伤、记录病例。不到半年,这个原本连大夫都不愿踏足的地方,竟能自主应对八成常见病症。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群从未读过书的女人,竟自发编出了一本《巷口医案手札》,用图画与简单文字记录诊疗经验,甚至标注了每味药材的替代品??因为她们知道,穷人家买不起名贵药材。
    当这本手札辗转送至观世塾时,院长含泪将其列为“庶民医学典范”,并下令所有医学生必须研读三遍。
    然而,变革之路终究不会平坦。
    就在这一年春分,一封加急密报送抵扶摇殿。信纸焦黄,边缘残留火焰灼烧痕迹,显然是穿越战火而来。阿土展开一看,眉头骤然紧锁。
    信来自东荒边境的“鸣沙城”。那里本是商旅重镇,近年却因地下灵脉异动,导致地裂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派去的术士束手无策,反称“地怒乃天罚”,建议迁城避祸。可百姓不愿离去,祖坟在此,田地在此,根在此。
    信末附有一行颤抖的字迹:“我们不信天罚,只求一线生机。听说当年您曾在赤漠之下布过‘镇渊阵’,可否……再出手一次?”
    阿土沉默良久,将信置于星图之上。刹那间,千零一颗星辰微微震颤,其中一颗黯淡欲熄??那是鸣沙城守护者的命星。
    “他们还在等答案。”他低声说。
    次日清晨,一道身影独自踏上通往东荒的古道。他背着一口锈迹斑斑的铁箱,步伐稳健,却不显丝毫修为波动。路人只当是普通工匠,殊不知此人正是阿尘。
    七日后,阿尘抵达鸣沙城。眼前景象令人心碎:街道断裂如蛛网,房屋倾塌,井水泛黑,孩童面黄肌瘦。一群老者跪在残破的城隍庙前,焚香祷告,祈求神明息怒。
    阿尘没有上前劝阻,只是默默打开铁箱,取出一套小巧的测震仪??那是他多年改良的“地脉听音器”,能感知地下岩层最细微的移动。
    他在城中四处勘察,连续三夜未眠,最终确定问题根源:并非天罚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