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孔孟为本,管荀为用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在我们只是在理性分析他的优缺点,然后想办法发挥他的长处,弥补他的不足。”
    此言犹如一股暖流从心头淌过,抚平了心中的些许不满。
    朱标反而歉意的道:“谢马兄教诲,是我太狭隘了。”
    马钰笑道:“李兄不必如此,人之常情罢了。”
    “你能虚心接受异己之见,已有君子之风也。”
    两人又客套了两句,就接着方才的话题继续谈了起来。
    但与方才不同的是,朱标的心态摆的更加端正,也开始认真思考马钰的话。
    马钰也讲的更加细致,更加的认真:
    “我们方才说了儒家的不足,孔孟只树立标杆,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却没有告诉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达到他们所立的标准。”
    “比如,孔子说要丰衣足食,可他却没有说要怎么做才能让百姓都获得衣服和食物。”
    “有些他们说了,却说的非常宽泛不清楚。”
    朱标提出了质疑:“劝课农桑不就是具体的方法吗。”
    马钰笑道:“是,但历朝历代都在这么做,为何还会有朝代更替呢?”
    朱标哑口无言。
    马钰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治国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劝课农桑就四个字。”
    “可如何实现呢?在鼓励农桑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难题?这些难题又该如何解决?”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治国需要的是更加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对此,孔孟思想并未涉足太深。”
    态度已经平和下来的朱标,不禁陷入沉思。
    宋师学识渊博,教了自己很多东西。
    可此时回想,好像真的很少有教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多是分辨是非对错之类的大道理。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起一丝明悟。
    原来如此,大道理是没错,他就是标杆和参照物。
    让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可大道理吃不饱饭,想让人吃饱饭就需要具体的治国之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5章孔孟为本,管荀为用(第2/2页)
    那么,具体的治国之策在哪里呢?
    朱标迫不及待的追问道:“莫非管子和荀子的思想,可以教人具体之策?”
    只从这句话,马钰就知道他没读过两人的书。
    不过也正常,他再聪明也不过才十三四岁,儒家的四书五经估计都没读完。
    哪有时间去看管子和荀子的书。
    更何况,从宋朝开始管子荀子的地位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不被人重视,甚至被各种贬低抨击。
    李文的家人估计也不愿意让他接触这些‘有害’之书。
    得知了这一点,马钰就知道该如何回答他了。
    不能给讲的太细,因为这两本书本身就是两门大学问,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
    笼统的介绍一下,让他对这两本书有个总体的印象即可。
    主意已定,他开口说道:
    “然也,荀子的思想核心就一个字:礼。”
    “他把儒家思想具象化,形成了可以用来治国的礼。”
    “说的再简单点,他能告诉你,怎么做才能接近孔孟树立的标杆。”
    “而管子,我愿称之为实用主义集大成者。”
    朱标喃喃道:“实用主义……好词,好词啊。”
    马钰心道,你能理解就好,也省的我解释了:
    “管子是执政者,他只讲方法少讲大道理。”
    “当然,他也讲大道理,也讲德行。”
    “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朱标惊讶的道:“礼义廉耻?这不是儒家思想吗?”
    马钰轻笑道:“管子还在孔子之前,所以现在你知道,儒家并不是唯一真理了吧。”
    朱标深吸口气,道:“是我狭隘了。”
    这句话方才他就说过一次,但这次内涵却完全不一样。
    这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彻底震撼到了他。
    原来儒家一直在强调的东西,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人提出,并应用于实践了。
    这也让他对管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比马钰解释一千遍一万遍都管用。
    马钰并不能理解他的感受,但也知道他听进去了。
    心中满满的成就感,这个×终于给自己装成了。
    完美。
    “我们继续说回话题,管子是个执政者,是实用主义者。”
    “他更加重视实际,一切以治国为根本目的,其他的都是手段。”
    “在他心里,民富国强才是最重要的,用什么方法来实现都无所谓。”
    “他之所以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