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入场。
    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并且开始从官僚、读书人中间,向着百姓群体传播。
    众所周知,高人在民间,脑洞最大的也是广大百姓。
    毕竟吹牛皮又不犯法。
    这事儿传着传着就变样了。
    只听一人说,这尊大鼎出世时光芒万丈,紫云千里。
    又听那人说,大将军徐达攻打彰德府,发现安阳城北红霞四射映红了半边天。
    就笃定此地有宝,连忙派人去挖。
    因此才得到了这尊大鼎。
    还有人说,是陛下夜里梦到有宝物自天而降落入殷商旧都,所以才派了徐大将军亲自攻打彰德府。
    果然就挖到了这尊大鼎。
    总之,各种各样离奇的传闻越来越多,鼎的来历也越传越玄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这鼎肯定不凡。
    随着时间流逝,大明得宝鼎的消息也传遍了四面八方。
    而且越传,玄奇色彩就越重,渐渐的已经没人在意真相了。
    大家更愿意相信,大明是得了宝鼎的。
    各割据势力听到传闻,一边下令禁止传播,一边派人去打探具体情况。
    然而他们不封锁消息还好,这么一搞,大家反而更加愿意相信传言是真的了。
    毕竟,如果是假的,上面为啥这么紧张?
    至此事情已经失去了控制。
    然后不出意外的,民间加工出来的传闻,开始影响到读书人。
    再通过读书人,去影响到官僚阶层。
    而受到影响的官僚阶层,都迫切的希望搞清楚,这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然而朱元璋却表现的很矜持,不论谁问,都说传闻是假的。
    这就是从殷商故都挖出来的一尊普通铜鼎罢了。
    啥?你问这鼎的具体来历?
    咱正找人研究着呢,等出结果了再告诉大家。
    然后他还严厉斥责了那些臣子:“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就算有天命,那也是顺应万民之意。”
    “天下苦战乱久矣,万民之所盼不过是天下一统,不使骨肉离散。”
    “诸卿应当体察民情,齐心协力早日扫平不臣,还天下太平。”
    “而不是将希望寄托于一尊来历不明的大鼎之上。”
    此举自然得到了群臣的赞颂,陛下圣明,爱民如子,天命所归。
    好听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蹦。
    然后……谣言传的更厉害了。
    有人说,陛下请了很多人研究,至今没有查清楚鼎的来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9章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第2/2页)
    这说明啥?说明鼎的来历神秘啊。
    如果真的只是殷商鼎,至于这么麻烦吗。
    另一人反驳道:
    放屁,那是没查清吗?是鼎的来历太大了。
    事关重大,陛下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否则,你以为陛下为何派御辇迎接,为何到现在都将大鼎藏在深宫大内不肯示人?
    总之,鼎的来历越传越玄乎。
    而且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儒生加入了进来。
    打着宝鼎的幌子,宣扬天命思想。
    以儒生所代表的力量,他们一出手影响力就更大了。
    宝鼎正式和天命画上了等号。
    现在就算朱元璋站出来,说出宝鼎的真相,也不会有人信了。
    李善长在一旁看的是目瞪口呆,他没想到事情竟然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是的,殷商王鼎确实没什么人认。
    可一个来历神秘的鼎,却能引起无数人讨论。
    这绝非朱元璋和马皇后能想出来的办法,也不是他熟悉的任何一个人的手笔。
    真相就只有一个,马钰。
    李善长脸色阴沉:“老夫还是小看你了。”
    不过也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向外公布了大本堂陪读名单。
    并且还强调,这只是临时名单。
    后续还会继续挑选才俊入宫陪读。
    正如他所意料的那般,名单上的人家自然非常高兴,纷纷上疏谢恩。
    自家有适龄孩子,却没有入选的,也摩拳擦掌准备立功把孩子送入大本堂。
    李善长得知自家老三入选,面上表现的毫不在意。
    心中却非常开心,更是松了口气。
    拱卫司的事情发生后,若说他心里没有一点担忧,那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朱元璋明显开始疏远他,更是让他感到惶恐。
    现在自家儿子入选大本堂陪读,说明皇帝还是念旧情的,并不是真的要拿他如何。
    这让他忐忑的心放回了肚子。
    隔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一改近几日的消沉,再次变得高调起来。
    我,大明文官之首,复活了。
    ----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