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臣,没有疑问了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444章臣,没有疑问了(第1/2页)
    李承乾也是考虑过,直接就开展完全的免费义务教育。
    但是,完全免费的,一方面他们不知道珍惜,另一方面他们也不会监督。
    还不如搞成收费,既减轻了百姓压力,又能够让他们珍惜这个机会。
    至于那些聋哑人或者天生痴傻的,他们只能容后再来。
    毕竟盲文手语这东西,还需要专门发明学习。
    发明好办,商城里买就行了,老师却很难办,因为谁都没学习过。
    只能把肢体残缺的先带上,给他们一份生的希望,相信他们会更加的努力。
    带上一顿吃喝,就是让那些家长,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算成劳动力。
    去了学校,就能在家里少吃一顿饭。
    五文钱一餐的标准,按照现在来说,绝对比一般百姓家吃得要好。
    这也是为孩子们补充营养,为了大唐的未来考虑。
    反正未来他们都要还,也没什么亏不亏的。
    现在的大唐国库,完全可以支持得起,更别说马上就要去倭国挖矿了。
    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物资只会越来越充裕,钱也不会缺。
    除了明朝开始的银本位,实际上在这之前,都是用铜钱的。
    银子和金子,要么是作为饰品,要么是作为大宗交易的结算货币。
    到那个时候,就可以用金银,来释放富户的钱粮,让他们把金银拿去做成首饰,以此让钱形成内部循环,免得富裕的又拿去埋地里。
    房玄龄马上问道:“陛下,若是百姓不配合呢?
    还有,若是按照千户一个小学为标准,这夫子又从何处而来?”
    “只跟徭役一样,是属于强制性的国家行为。
    如若不配合,第一次由里正做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第二次直接抓人,不让孩子去读书的,家长去免费劳动半年,也就是跟以前的徭役制度差不多,只不过是就近劳动。
    如果还不愿意配合,剥夺孩子抚养权,孩子送入当地孤儿院,直系亲属剔除大唐户籍,遣送到倭国去挖矿,终身不得回唐!”
    “嘶……”
    百官再次倒吸一口凉气,这又是一记狠招。
    “对了,记住了,朕说的是一切的孩子,只要他是大唐的百姓,无论男女也无论来源,全部都算!
    所有孩子,必须读书!
    若是有小乞儿,这一类没有父母管的孩子,也全部收入学校。
    有这一类的,全部收入孤儿院。
    至于这夫子从何而来,天下将欲以为不得志的读书人,何其之多?
    只是教授读书认字而已,很困难吗?
    当然了,每年的教材都可能会变更,以及加强。
    因此,作为夫子,也得跟着学习,优先学会之后再进行教导。
    每年,当地县衙至少组织一次考核,按照当前的教材来。
    也可分为六个年级,考核通过哪个年级的教材,才能够最高教导到哪个年级。
    至于夫子的俸禄,也按照当地的条件来,不低于每日三十文即可。”
    现在可没有什么寒假暑假的概念,每天三十文的话,一年差不多十贯钱。
    即便对于寒门的读书人来说,也算是高工资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444章臣,没有疑问了(第2/2页)
    李承乾就是要用这份高工资,让他们老老实实为我所用。
    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不可能的。
    细化的东西,暂时没有必要。
    因为一切都刚刚开始,越是细化就越是杂乱。
    要让他们先适应当前的制度,才能够慢慢的细化下去。
    “臣,没有疑问了……”
    房玄龄退下了。
    他明白这一切,李承乾是肯定要做的,他自己也同意。
    未来的大唐,是想象不到的大。
    就算把现在的所有读书人,全部都投进去,也是杯水车薪。
    现在是吃不吃得下的问题,而不是抢夺利益的问题。
    “嗯,小学上面是中学,中学就不再是义务教育,需要进行考试,就和以前的乡试差不多。
    不过在录取率上,可以录取其中百分之六十的学生。
    至于这些学生要不要继续读,那就随便他们和他们的家长。
    这个阶段开始,就是直接收费了,成本会核算下去,该收多少到时候再定。
    这个阶段,就不再是简单的读书认字,而是涉及到有用的,关于格物上的一些东西,当然还有经史子集中,一些有用的东西。
    换句话说,就是教他们认识这片天地。
    中学过后就是大学,这些到时候再说,反正还要好些年呢……
    总而言之,朕需要的是能把大唐发展强大的栋梁之才,而不是曾经某些喜欢之乎者也的东西。
    经史子集要继承,因为那是大唐的文脉所在,也是华夏的文脉所在。
    但是,这些可以放到大学之后,以专门的科目或者专门的方向,专门的人去研究去继承,去推陈出新。
    而不再是所有人,都必须完整学习的存在。
    大唐子民,唯一需要完整学习的,除了基础的认字和算术,就是对这片天地的各种认知,用来开阔他们的眼界,为大唐的未来添砖加瓦。
    未来,现在各部的东西,都会放到大学去学习,甚至更高的学历去继承,去发扬光大。
    万丈高楼从地起,人人如龙的计划,希望诸位爱卿能够摒弃前嫌,能够忘记私利。
    为大唐万世安稳,为子孙后代万世安康而努力!
    作为第一代的改革者,相信就算在万世之后,尔等也将名留青史,千万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终身之事!”
    万世之后依然青史留名,千万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终身之事,这番话让百官愣住了。
    让他们那颗本能顾及私利的心,突然就变得有些羞愧起来。
    “好了,今天的朝会就到这里吧!
    朕会传旨各州府,让他们规划好当地的小学。
    把预算都写清楚,都写一份奏疏反馈回来。
    从明年开始,就必须坚定的执行下去!
    朕也会在报纸上,多次提及关于义务教育的事,先给百姓打一份底,让他们知晓确有其事,让他们用这一年的时间考虑清楚。
    如此,明年执行的效率要高一些,难度也会低一些。
    退朝吧,各位回去先好好看看手上的东西,下一次朝会再说……”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