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国破家亡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6万,而且都是训练有素的甲等精锐师团。在10月份,双方激战整整三十天,互不后退,挖深壕准备持续僵持对峙,奉陪到底,不决雌雄,誓不罢休。炮击白刃厮杀和飞机轰炸惨不忍睹,尸体堆积成山。赶赴的5万川军全军覆没,湘军也打成光杆司令,国民党中央军主力伤亡惨重。
    战斗力较强的桂军第21集团军于1937年10月奔赴淞沪战场,在蕴藻浜战斗中,第21集团军四个师约4万人发起冲锋反攻,但因日方防线平均每17米就配备有一门火炮,且有240毫米榴弹炮和军舰舰炮支援,射程二十公里以内,而桂军的炮弹射程只有日军的四分之一,火炮数量更是只有日军的十分之一,双方根本无法近距离枪战。
    桂军单兵素质也不比日军士兵差,但此时双方对抗完全被远距离火炮主宰。
    在日军狂轰滥炸下,无法近身肉搏枪战的桂军4个师伤亡惨重,后续2个桂军接防也无济于事,6万精锐桂军被日军大炮轰死近5万,幸存万余桂军在大撤退时退至浙江修整。
    尽管华中日军在火炮武器装备和单兵素质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中方援军正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赶赴淞沪战场,滇军、黔军、西北军,都在路上急行军,导致中日双方激战至11月初,双方势均力敌,日军在壕沟阵地战中仍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未能占领整个上海,而且付出重大代价。
    26万华中日军突然发现杭州湾北岸中国守军兵力空虚,这里是80万淞沪中方主力的侧翼,如果日军分兵登陆,前后夹击,就能包围淞沪地区的中国军队,上海地区的中国主力必败无疑。
    天赐良机,稍纵即逝。11月5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利用大雾大潮天气作掩护,秘密迂回在杭州湾的全公亭和金山咀登陆,对淞沪战场的几十万中国军队实现战略包围。
    11月6日,华中日军第10集团军的二个师团共5万人占领杭州湾金山,向上海方向推进,力图合围形成铁桶阵,重炮加飞机准备全歼中国主力部队。
    前后夹击,全军覆没,危在旦夕。11月8日,蒋被迫放弃上海,下令淞沪地区中国所有军队全线迅速撤退。
    在撤退命令下达后,由于中国多数军队的无线电通讯设备匮乏,撤退命令依赖人工传递,多数部队未能及时接收到指令。日军通过空中侦察精准轰炸交通节点,加剧混乱。
    撤退通道堵塞严重,仅有的苏沪公路和铁路遭到日本飞机持续轰炸,几十万撤退军民拥挤在狭窄道路上,步行速度每日10公里。
    广西第20军从贵州省步行37天于11月6日才抵达到上海前线,此时淞沪会战接近尾声,又紧急撤退,在拥挤的道路中,人生地不熟的第20军完全丧失编队组织指挥。
    中国大军从淞沪战场往苏州无锡方向撤退,原计划依托吴福线和锡澄线工事进行阻击,但混凝土掩体因水泥钢筋质量低劣,日军305毫米榴弹炮一轰一炸,就崩溃成渣,根本没有防御功能,换防部队被迫放弃吴福线和锡澄线。
    一个几十万大军参加的大规模往西撤退行动,南京统帅部事先竟然没有提前规划路线,11月5日前,淞沪地区作战的各地方军队都没有备案计划过任何紧急转移的部署,导致在11月5日后,幸存的几十万中国军队都猝不及防,慌了阵脚,也没沿路设防,只知道逃跑。
    一系列因素叠加,导致淞沪中国军队大规模撤退变成大溃败,毫无章法秩序,慌乱逃命中,中国军队士气尽失,日军趁机持续尾随歼国军有生力量。这场大溃退的损失比此前在淞沪战区硬碰硬的损失还大。
    淞沪会战结束后,苏州沦陷前,中国军队伤亡30万人,日军伤亡4万人。
    11月9日,华中日军占领淞江。11月12日,日军占领整个上海。
    至此,耗时三个月双方总投入100万兵力的淞沪会战结束。
    这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战胜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强有力证明中国依然是一个弱国,依然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世界典范。
    鉴于中国南京政府总是防内大于防外,总是围剿工农红军,总是勒索四大家族以外的中国民族企业,1935年初,刘邦就把浦东‘汉朝公司’总部迁徙到香港。
    从上海浦东及时逃回武汉汉口的刘悟透听到上海失守的消息后,他没有叱骂日军的侵略,而是臭骂南京国民政府,大骂四大家族:“南京政府里都是一群沾亲带故中饱私囊的小人,不败才怪!南京也保不住了!10年前老子在浦东开办飞机制造厂如果得到批准,现在不也制造生产出几百架轰炸机,上海岂会失守?”
    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从经济角度分析,铁匠也悟透出上海沦陷的根源:现代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日本始终不敢招惹美国和苏联,他们也怕武器更先进石油更多的工业强国;中国需要是像日本三菱/德国克虏伯/美国洛克马汀的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