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那你们都很厉害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等林梦秋终于从卫生间里回来的时候,陈拾安已经收拾好东西了。
    两支球拍装回了袋子里、还能用的球也捋顺了毛装回了球筒中,将她的背包也单肩挎到了自己肩上,手里拿着她的保温杯水壶。
    “应该没漏什么...
    陈拾安在心理咨询室坐了一整夜。他没有开灯,只是任窗外的月光一寸寸爬过地板,像某种缓慢而温柔的潮汐。墙上的壁画在暗中若隐若现,那棵耳朵形状的大树仿佛真的在风里轻轻晃动,枝叶间传来细微的沙响,如同无数未曾说出口的话语正悄然苏醒。
    他翻开了那本随身携带十年的日记本,纸页早已泛黄,边角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学生的名字、语录、情绪波动的时间节点,还有他自己抄录的《道德经》《庄子》段落。他在最后一页写下:“教育不是填满一个桶,而是点燃一把火。”笔尖顿了顿,又添上一句:“而心理工作,是守护那团火不被风吹灭。”
    天刚蒙蒙亮,校园还沉在寂静之中,只有早锻炼的学生三三两两跑过操场。他起身推开窗,春风扑面而来,带着槐花初绽的清香。远处教学楼尚未亮灯,但国旗已经升起,在晨风中猎猎作响。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刚来青林三中报到那天,也是这样的清晨,他拎着一只破旧皮箱站在校门口,心里忐忑不安??那时没人相信“心理老师”能做什么,连他自己都不确定。
    可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有了“情绪表达课”,有了“听风信箱”,有了每周一次的“沉默对话日”??那一天,所有课堂前十分钟必须由学生自由发言,不说题,不谈分,只讲心情。校长曾在教师会上说:“我们教不出那么多清华北大,但我们至少要教会孩子怎么活着。”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研究生院导师沈教授发来的消息:
    >“省厅拟将‘听风计划’纳入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需要你提交一份三年实施路径报告。时间紧,任务重,你能接吗?”
    陈拾安望着窗外渐渐苏醒的校园,回了一句:“能。但我有个请求??请允许我把第一阶段试点放在县城中学,尤其是那些没有专职心理老师的农村学校。”
    他知道,真正的变革不能只发生在有资源、有意识的地方。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才是最需要声音抵达的深渊。
    接下来几天,他留在母校协助整理过往“听风计划”的案例资料。苏婉把一摞摞信件交给他:有学生写给未来的自己,有家长写给孩子的道歉信,还有一封封匿名投递的“崩溃日记”。其中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字迹稚嫩,用铅笔写的,显然怕被人认出。
    >“老师,我每天都在装。
    >装开心,装努力,装听懂了。
    >其实我早就想死了。
    >可我不敢说,因为我妈说‘我们家没条件让你抑郁’。
    >我不知道什么叫抑郁,我只知道我的心像一块冻住的肉,砍都砍不动。
    >今天我在厕所听见两个女生笑我说‘她看起来好阴沉啊’,我就想,是不是我真的坏了?
    >如果我不是坏的,为什么没人问我疼不疼?”
    信纸右下角画了个小小的太阳,歪歪扭扭的,像是勉强挤出来的笑容。
    陈拾安把信折好,放进胸口口袋。他知道这张纸轻如鸿毛,却又重过千钧。它不该被锁进档案柜,而该成为政策制定者案头的第一份阅读材料。
    临走前,他约李锐在校外老茶馆见面。那个曾经因热爱画画被父亲撕毁全部作品的男孩,如今已在市艺校就读。他带来一幅新画:画面中央是一个少年背影,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黑暗;但从他背后伸出无数双手??有的握着笔,有的托着书,有的仅仅轻轻搭在他肩上??每一只手都来自不同方向,却共同撑住了即将坠落的身体。
    “这是我梦里的场景。”李锐低声说,“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就会梦见这些手。”
    陈拾安凝视良久,问:“你知道这些手是谁的吗?”
    “后来才明白,”李锐笑了笑,“是你,是王璐,是陈思雨,是我们班每个人写给我的那张鼓励卡……甚至包括我爸。他去年偷偷去看了我的画展,站在一幅我画他的肖像前站了四十分钟,最后买了张明信片寄给我,上面只写了三个字:‘画得像。’”
    两人相视而笑,眼底却都有些湿润。
    回省城的路上,陈拾安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总说要拯救孩子,可谁来拯救那些不会爱的孩子的父母?**
    这个问题最终化作了他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发言主题??《从“纠正孩子”到“疗愈家庭”》。
    站在台上,他没有讲理论模型,也没有列统计数据,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那是他在“母亲对话计划”中录制的一段真实对话节选:
    >母亲(哽咽):“我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