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堂妹的回拨键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章堂妹的回拨键(第1/2页)
    江临风没有选择最直接的路径。
    他深知,对于一个像韦某英这样在惊恐与愧疚中自我囚禁了二十多年的人来说,任何突兀的官方接触都可能让她彻底封闭,像被惊扰的蚌,再也撬不开一丝缝隙。
    他需要一个缓冲,一个非对抗性的切入点。
    这个人选,他想到了钱凤仪。
    钱凤仪是队里为数不多的女警,心思缜密,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能轻易卸下寻常百姓的防备。
    江临风给她的任务很简单,却也极具挑战:以“社区特殊家庭帮扶排查”的名义,走进珠城西岭街道那片老旧的筒子楼,接近韦某英。
    西岭街道的天空被密密麻麻的电线分割成不规则的碎片,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与各家饭菜的混合气息。
    钱凤仪穿着一身朴素的便装,手里拿着文件夹,像极了一位热心的社区网格员。
    她按照地址找到韦某英的家,敲了很久的门,里面才传来一声怯懦的回应。
    门只开了一道窄缝,露出半张蜡黄而警惕的脸。
    钱凤仪微笑着,语速放得很慢,将编好的说辞娓娓道来。
    韦某英始终没有让她进门,只隔着门缝回答问题,声音细若蚊蝇。
    她的房间很小,从门缝里望进去,陈设简单到堪称贫瘠,但收拾得异常干净,几乎没有一丝杂乱。
    这种矛盾的整洁,反而透露出主人极度紧绷的内心秩序。
    交谈中,钱凤仪的余光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细节。
    房间里那张老式木板床下,有一个角落似乎比别处更干净,像是经常被拖拽摩擦所致。
    趁着韦某英转身去倒水的一刹那,钱凤仪的视线快速扫过床底,一个深色的铁皮盒子边缘在阴影中若隐若现。
    正式的走访很快结束,韦某英始终没有完全打开门。
    钱凤仪没有强求,在登记表上做了几个记号便礼貌告辞。
    她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在楼下与一位正在择菜的阿婆拉起了家常。
    “楼上那个女人啊,”阿婆撇撇嘴,压低了声音,“怪得很。自己省吃俭用,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但每个月都要去邮局,雷打不动地往外地寄钱。问她寄给谁,她从来不多说一个字,把头一低就走了。”
    钱凤仪心中一动,这印证了她的猜测。
    她以需要补充材料为由,再次折返上楼。
    这一次,她趁韦某英不备,谎称自己的笔掉进了门缝,在韦某英俯身去捡的瞬间,她迅速用手机对着床底的铁盒拍下了几张照片,动作一气呵成。
    回到车里,钱凤仪立刻将照片发给江临风。
    照片虽然模糊,但足以看清铁盒里装着的,是几张叠得整整齐齐的汇款单存根。
    江临风让技术部门对照片进行高清化处理,三张汇款单的细节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收款人姓名分别是“***”、“王爱华”、“张伟”,都是最常见不过的假名。
    汇款时间跨度巨大,从1997年到2008年,地点却惊人地一致——粤北林场。
    那是韦大柱在第一次被追捕时,藏匿了近一年的地方。
    谜底揭晓了一半。
    韦某英并非对哥哥的罪行一无所知,她甚至可能是这二十多年来,唯一支撑着韦大柱逃亡的人。
    但现在,韦大柱死了,这份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责任”也该终结了。
    “直接抓捕审讯吗?”有年轻警员提议。
    赵婉华摇了摇头,她的目光落在档案中吴守业那张憨厚的黑白照片上。
    “不,我们已经用强硬的方式敲了二十年的门,现在,该换一种方式了。”她看向江临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启动‘非对抗性沟通’程序。我们不去做审判者,我们去做一个倾听者,一个信使。”
    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一封信。
    一封以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的名义写的信。
    黄阿婆,那位在清明桥村守着邮局,也守着老邮差吴守业回忆的老人,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江临风亲自驱车前往清明桥村,向黄阿婆说明了来意。
    老人听完,沉默了许久,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她颤抖着手,接过纸笔,一字一句地写下:
    “妹子,我是守着老吴邮局的那个婆子。老吴生前常说,有些信,不是寄给活人的,是寄给心安的。他帮你哥送了二十年的信,也替你哥收了二十年的信。现在,你哥的最后一封信,我们收到了。我们知道,这些年你心里苦。现在,轮到你给自己回一封了。”
    信纸的末尾,附上了韦大柱认罪信的高清复印件,以及一个打印出来的二维码——“十七号行动”的专属播放链接。
    江临风拿着这封信,没有通过警务系统传递,而是亲自开车去了珠城西岭邮局。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