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缘由天定:封赏2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344章缘由天定:封赏2(第1/2页)
    林孝扬深吸一口气,声音微颤却字字铿锵:“臣参三皇子前日在平祥广场私设法坛,聚众诵经做法,扰乱街巷,百姓夜不能寐!此等行径,成何体统!皇子言行,皆关乎宗室颜面,三皇子在市井行巫祝之事,实在有损朝廷威仪。臣请敕有司查办,禁绝此类举动,以肃纲纪!”
    说完,殿内一片沉寂,众臣屏息,只感觉到殿外凉风穿廊而过。
    大皇子卫弘睿目光扫过林孝扬,唇角微扬,心中暗笑,素日这个老顽固最是不知变通,今日倒成了他的出头之刃,此番弹劾倒是正中下怀,省得自己再出手。
    魏太师眉梢微动,捋须静观不语,似乎对今日朝会上的谏诤局势已了然于胸。他将目光投向龙座之上,静待成德帝决断。
    成德帝正在考虑如何权衡之际,恒王卫熙宁突然开口:“陛下,臣弟以为,三皇子本是修道之人,清净为本,无为为宗,设坛诵经,不过是修身养性之举。
    “《道德经》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昔日中原国文帝好黄老,致刑措不用;今陛下若容许一个皇子守玄默之真,兴礼乐之本,难道不是圣朝的瑞象?
    “再则,三皇子所设坛场,诵经做法,皆出于至诚之心,并未僭越礼制,也没有损伤百姓的福祉。”
    恒王一席话,让在场众人皆面露惊异,连林孝扬也不由一怔。谁都知道恒王在朝堂上从不轻易为他人出头,今日竟主动为三皇子辩白,着实令人意外。
    崔一渡听二人一番辩驳,不禁暗叹:累,真累!还是江湖自在,无拘无束。江湖上的凶险在明处,看谁不顺眼就可拔刀剑。朝堂上却是暗潮汹涌,黑的可以说成白的,死的也能说成活的。难怪朝中官员个个饱读诗书,若是肚子里没有货,哪能说死你!相比之下,我这点嘴皮子功夫,也只能哄哄不识字的老实人。
    哎,你们慢慢争吧,我再眯一会儿。皇叔,有劳了,多谢!
    崔一渡闭上眼,又开始养精神。
    成德帝听恒王所言,轻轻点头:“熙宁所言,深合朕心。”
    殿内气氛顿时放松,仿佛寒冰初融,春风悄然透入。
    魏太师微闭双目,卫弘睿撇了撇嘴,眸底阴翳一闪而过。
    成德帝缓缓开口,声如幽谷清泉,殿内众人顿时凝神,“天子之家,一举一动皆为天下法。三皇子修道,朕不加阻挠,但百姓围观,易生疑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恒王与林孝扬:“今后在市井设坛诵经之事,可暂停,待礼部议定章程,合乎礼制后再施行。众卿以为如何?”
    皇帝都拍板了,这句“众卿以为如何”,无非是口头禅罢了。
    群臣俯首称是,没有人再跳出来反对。
    成德帝说道:“三皇子此番赈灾募捐有功,特封为景王,享亲王尊荣。赐府邸一座,府邸选址京城繁华之地,一应规制,皆按亲王之例。”
    “儿臣叩谢父皇隆恩!”崔一渡赶紧行大礼,眸中难掩喜色,心想,终于可以搬出规矩繁多的皇宫了!
    之后,成德皇帝将崔一渡的婚事提到了议程。崔一渡领旨谢恩,众人起身恭贺,殿内一片称颂之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344章缘由天定:封赏2(第2/2页)
    成德皇帝对这个儿子,心里是充满亏欠的,毕竟崔一渡幼年出宫,未曾给予应有的关怀,他知道崔一渡受尽颠沛之苦,而立之年仍是孑然一身,因此对他多了几分宽容与怜惜。
    成德帝得知崔一渡修道,便在他回京当日赐下紫云观一座,允许他往观中静修。崔一渡把道观交给一位老道士打理,自己得空就会去那里喝茶下棋。
    皇子必须文武兼备,皇帝赐他“惊鸿”宝剑,又聘国子监大儒黄沛霖为师,每日晨起习武,晚上读书,弥补学识上的不足。
    崔一渡习武不在话下,唯独对儒师传授的诗书兴致寥寥,常以卜卦推演为乐,令黄沛霖摇头叹息。
    成德帝知道他性情疏逸,也不苛责,只盼着他历经民间疾苦,能以不同眼界参政理事。
    然而崔一渡每每批阅农政奏报,皆以卜卦来推算,说什么“天象示吉,宜兴屯田于西南”,“阴晴有数,播种当依爻象”,句句不离老本行。
    黄沛霖劝他务实,他笑道:“天道即人道,卜卦即可知兴衰。”
    大臣们在背后纷纷议论:此皇子难成大器,只要别搞出幺蛾子丢皇家的脸就好。
    可去年西南屯田果然风调雨顺,亩产增加,连户部尚书都不得不承认,崔一渡所说的“爻象示吉”,竟真的灵验。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崔一渡暗中派下属请教农人,走访田垄,观察地势起伏,以及雨水流向,再结合历法节气推演出最宜时机,借卜卦之名行农事之实。
    如今封王赐邸,更将婚事提上日程,满朝皆知皇帝意在为崔一渡立身立德,在宗室和朝堂树立威望。
    崔一渡刚回皇宫不久,成德帝便下旨为他挑选王妃,待选之人在三品以上官员之女及宗室贵胄中择取。
    诏令一下,京中显宦无不心动,纷纷欲将闺秀嫁给崔一渡,以攀上天家之亲。崔一渡在紫云观中焚香一炷,取卦盘卜算,最后得“既济”之卦,阴阳调和。卦象显示,所求之人当在西北方向。
    待选的十二名闺秀当中,只有一名出自西北籍贯——前镇西将军乔浩然的遗孤乔婉儿。
    其实自薛楚嫣死后,崔一渡在男女之情上早已封心锁爱,此番卜卦并非真的寻求天意,而是借卦象避开纷繁纠缠。
    他深知一旦牵涉权贵联姻,必定惹朝野攀附,徒增烦恼和纷争。乔婉儿出自将门,怎么都比京城大染缸里出来的官家小姐更适合他。
    现在自己是皇子身份,不能再像从前那样随心而行。他只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借卦象之名,既成全皇帝的爱子之心,又守护自己内心的清明。
    王妃刚定下人选,就遇到八十岁高龄的太后崩,按照大舜国丧礼制,举朝服丧,婚仪延后一年。
    如今丧期已满,崔一渡的婚事再度提上日程。礼部依制筹备,一切按规矩缓缓推进。宫中内外悄然忙碌,聘礼清单逐项核对,冠服仪仗皆按亲王规格备齐。
    崔一渡对这些事漠然置之,仿佛婚事与自己无关。唯有夜深人静时,他独坐窗边,望着天上的星辰发呆。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