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632节 崔后一日破大案…唐王新政再加鞭(近万字)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虽然李洛准备推行身份制度,管理人口流动,可是毕竟此事准备工作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起码现在,还在赶制证件。
    可唐国体制非常高效,几道命令下去,首先警部,司宪署,特察局,司医寺全部动了起来。
    京兆尹衙门的鼓声一响,警士们就火速通知各处警所,坊正。一个时辰不到,全城百姓就惊动了。
    整个临安城也全部戒严,都知道临安可能混进来元廷奸细,带着能传染人的疫病。
    全城大恐,如临大敌。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愚昧。古代医生虽然不知道传染病的原理,却知道是一种病,而不是什么鬼神使然。
    宋代,防止瘟疫的手段已经很完善。宋廷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瘟疫防控机制,防止交叉感染的隔离措施比较科学了。
    百姓们起码也知道是有毒的病气为祸。反而是一帮“信奉”天人感应的儒生,揣着明白装糊涂,千方百计往天意上面扯,目的就是借此让皇帝听话。
    皇帝也不糊涂,大多数也明白和什么天意无关。可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子,有能力感应上天,也只有揣着明白装糊涂,捏着鼻子认了。
    就是这么扯淡。
    比如,满清和蒙元皇帝真信仰密宗?怎么可能。
    不过是为了统治罢了。忽必烈和康麻子表面尊崇大喇嘛,心里怎么可能真的当回事?工具而已。
    临安百姓听说元廷奸细带了能让人生病的旱獭进来,已经害死了十几个,顿时吓了一跳。
    就说嘛,鞑子怎么可能这么安生?不使坏那才见鬼。
    当初鞑子南征,可不止一个地方发生瘟疫啊。这可不是新鲜事。
    所有外地人,全部被百姓自发的监视起来,一一报官。
    与此同时,司医局也根据王后的指示,紧急下令征集黄芪,黄连,银翘等药材。据崔秀宁所知,在没有链霉素等特效抗鼠疫药的情况下,这些已经是最好的抗鼠疫中药了。虽然效果不太好,但终究比没有强得多。
    警士们在各坊坊正的配合下,将所有外来人全部单独隔离,暂时软禁。然后一一比对审讯?一一排除。
    可是一直到了第二天中午,数百个可疑对象都被排除奸细的可能?可仍然没有找到那个可疑的北地人。
    而数十个被隔离的病人?也陆续开始死亡。
    医师们同样“全副武装”给他们用药,总算将病症较轻的人稳住了?减少了死亡。
    很快,临安周围的郡县乡村?接到命令后也行动起来。到处都在清查可疑的北地人。同时各地的衙门也在收集黄芪黄连等药材?组织当地郎中准备抗疫。
    然后?到了下午,还是没有找到可疑人物。
    崔秀宁带着三只狐狸,坐镇警部亲自指挥破案。
    这三只狐狸,训练的并不成功?只能说是半拉子?抓人肯定不行,找人应该没问题,看看这次能不能立功。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就是有预谋的作案。
    警士们的侦查结果汇报?那人是个带北地口音的中年汉子,长相也像是北地人?有点胖,身材比较高大。邻居记得,那人借宿时挑着一个担子。
    此人来临安不会超过七天。
    问题是,他还在不在临安城?
    临安是江南第一大城,每天进出的人很多。临安城也很大,建筑极多,人口如今也增加到五十多万。
    总之,找一个人不容易。
    此人要是带足了干粮和水,躲在一个犄角旮旯,十天不出来都成。
    “此人曾经挑了一个担子。那不用说,必是发病的旱獭无疑。”崔秀宁换了一套警士的黑色长袍,显得很是干练。
    “现场发现了一只麻袋,一只病死的旱獭。那么,还有其他旱獭呢?”崔警官循循善诱。
    “还有,旱獭发病到死亡,中间最多七八天。眼下长江封锁,这七八天功夫,他是如何将旱獭从北方带到临安的?”
    崔秀宁知道,旱獭属于高海拔寒带物种。就连河北都少见,别说南方了。
    一大群警士看着老师,都是皱眉思索。
    老师曾说,鼠疫发病到暴毙很快。这么短短几天,那人不可能在长江被封锁的情况下将旱獭带入临安。
    晚上偷渡都难。因为自从大战结束,长江南岸就沿线驻扎了很多江防兵马。此人就算晚上乘坐羊皮筏偷渡过来,也很难逃过江防巡逻兵的眼睛,风险太大了。
    所以旱獭这东西,肯定是北地带来的。
    问题是怎么带过来的。
    难道,是此人知道哪只旱獭会发病?
    倘若知道什么样的旱獭会发病,那么就可以算准时日,在旱獭还没发病时南下,赶到临安时,刚好旱獭发病。
    这也太玄了吧?
    就像一个医生,能预先知道某人会生病?
    崔秀宁见到学生们猜不出,也不奇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