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第1973章援军(第1/2页)
终于放松了一些,吃着汤面的陈万里却是不知,他所欣赏的江防大队,很快又给他带来了一个惊喜。
却说国崎登的求援电报让还在等待捷报的松井石根大吃一惊。他之前倒是猜测此次进攻有可能不会很顺利,最大的变数就是那支将日军后方搅得翻天覆地的中央党部教导总队会不会赶来。
所以他让国崎登自己选择是攻还是退。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才半天的时间,拥有八千余精锐之众的国崎支队,就只剩下了三千还喘气的,而且起码有一半士兵都带伤。
关键是,你如果是遇到了那支中央党部教导总队也倒还有个托词,毕竟是当前华夏军队中最强悍的存在,让无数日军都吃瘪的强军。
但据国崎登之前的报告,防御浦口的除了一支残兵师外,就还有数千战场经验几乎为零的新兵蛋子。
号称帝国最强师团出来的八千余精锐,竟然被一个残兵师加上几千新兵,一天不到的时间打成了半残废。
还固守待援,我待你个国崎登十八代祖宗。
松井石根老鬼子这次是真的被气坏了,还是被自己人气坏的。
你打不过难道不会跑吗?
白天的战斗,对于是攻是退你就应该有个清醒的判断了,怎么还会拖到夜晚苦战之后被一群残兵给围了?
他在心里问候国崎登十八代祖宗的时候,还不得不考虑如何救援的问题。
如果换着是其他日军部队,指挥官这么无能的情况下,他怕是要马上就责令其剖腹谢罪,都不带一丝犹豫的。
但国崎登可是第5师团的人,而第5师团的板垣征四郎在军中却是激进派的代表人物,在军中关系盘更错节,自成一番势力。
这样的人最好不要得罪。
所以,国崎支队他现在还得想办法救回来。
怎么救呢?
当然只能是派援军过江去接应他们。
于是,他命令第10军的司令官柳川平助中将马上收集渡河工具,就在今夜派出增援部队过江接应国崎支队突围。
为什么一定要卡在今夜呢?
是因为松井石根已经猜到,那支攻进江阴的中央党部教导总队必然不会坐视浦口这个关键节点被攻击,也许正星夜朝着浦口赶来。
如果等到这头大虫率先赶到浦口,那不要说什么国崎支队,就是过江去增援的部队怕也是白给。
不知不觉中,周文的中央党部教导总队,已经成了松井石根心中大敌,甚至未战就先有了几分畏惧之心。
所以要救就只能马上出兵,一分钟都耽误不得。
而第10军司令官柳川平助也知道事态紧急,国崎支队可是他第10军最锋利的刀刃,要是就这么折在江北,不说他如何向老朋友板垣征四郎交代,就是对他自金山卫登陆以来战无不胜的名声也大有损益。
所以柳川平助迅速在军中收集橡皮艇和冲锋舟,甚至将已经不堪使用的废旧品都拿来修补一番,好歹凑出了一百来艘小舟船,马上就从重藤支队抽调步兵第1联队,准备在天亮之前就轮番渡过江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973章援军(第2/2页)
当然,由于之前的渡口慈湖村已经被国军占领摧毁,这次为了保证行动的隐蔽性,就只能选择在更上游的地方渡江。
……
重藤支队原属日军台湾守备队,在淞沪会战期间被日军参谋本部紧急抽调5个步兵大队和1个山炮大队,以重藤千秋少将(时任台湾守备队长)为支队长,组建重藤支队,列入第10军序列。
既然是台湾守备队,其中就有不少被日本军国主义洗脑成功的台湾人。
要知道,清廷在中日甲午海战中失败后,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而其中最为耻辱的,就是把中国最大岛屿—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经过几十年的铁血殖民政策,日寇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取得胜利,绝大多数台湾人(当时台湾人口差不多500万)也都完全或被迫服从日本天皇统治,并逐渐同化为日本人。
所以在整个二战时期,约20万台湾人被迫或自愿加入日军,其中8万成为一线作战人员。
他们被派往中国战场及东南亚,甚至参与暗杀、情报收集等任务,战后却急于撇清与日本的关系。
这段被刻意掩盖的历史,揭示了殖民统治的扭曲与民族认同的撕裂。
此时的重藤支队大部分还是以日本人为主,台湾人只占了大约十分之一的比例。
但就是十分之一的台湾人,在历史上同样参与了南京大屠杀的暴行,他们中很多人犯下的罪行甚至比起真正的鬼子也不遑多让。
……
要说日军的行动力也是很强,就在15日凌晨6点钟,也就是柳川平助接到松井石根命令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距离慈湖村不到2公里的一个叫做小龙滩的河段,日军在黑夜中点着火把,开始了渡江行动。
一百多艘小型舟船,一次顶多只能运送一个大队的兵力过江,所以此时日军台湾第一步兵联队的联队长渡边造次大佐,正在江边支起的帐篷中紧急布置过江部队的部署。
由于时态紧急,他计划渡过江的部队不再等待大部队集结,而是直接向浦口镇方向攻击前进。
他已经得到情报,国军在浦口的兵力并不算多,国崎支队之所以被打败,是因为国崎登的指挥失误。
所以他认为,只要增援部队动作够快够坚决,里应外合之下,要打破国军的包围不是很难的事。
还好现在是枯水季节,长江的河流并不算湍急,鬼子第1大队已经在江边陆续登上橡皮艇和冲锋舟,之前已经有一个中队先行登岸,在对面建立了滩头阵地。
此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上百艘舟艇都点着火把,在江水中起起伏伏,在风中忽明忽暗,犹如星星点点的鬼火,向着斜对岸飘去。
就在此时,上游远处随风飘来了隐约的马达声。
坐在靠后一艘冲锋舟里的鬼子大队长警觉地站了起来,向着上游的方向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