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09章 卫伯和 ? 壹(下)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典礼祭祀,公卿亦有雅、颂传世。只可惜这些佳作或流传不广,或束之高阁,以至于王者不闻国风,民众不闻雅乐,诸侯不闻周颂,致使教化有缺,此社稷之憾也!”
    周王静拍案笑道:“爱卿良言振聋发聩,正合余心。今大周中衰,正是礼乐不兴之故!礼乐不兴,首推诗歌失传,不知爱卿是否愿为余一人解此心结?”
    兮吉甫受宠若惊:“微臣万死不辞!”
    周王静喜形于色,道:“余一人心意已决,从今往后,便由爱卿全权负责采天下之诗篇,编辑成册,供世人歌咏传颂!”
    兮吉甫感激涕零,谢恩道:“臣定当肝脑涂地,不负天子信任!”
    起初,众臣还对兮吉甫平步青云十分不平,今闻他这番大论,才知自身才疏学浅,哪里还敢有异议。
    召公虎此时也决定趁热打铁,出班道:“启禀天子,厉天子出奔彘林时,曾携《尚书》一册相随,此书乃上古、三代贤王言录,先王不忍其毁于战火。然国人暴动后,大周守藏室中珍贵档案大多被毁,臣甚痛惜,故愿主持此事,重修古籍。”
    周王静大喜道:“太保有此心,余一人甚慰也。只不知,爱卿当如何查缺补漏?”
    召公虎道:“上古之时,圣贤传下9种古籍,上自天子诸侯,下至公卿士大夫,都从之教化,这才能使上下尊卑、内外和谐。臣不才,愿以此为序,重现郁郁文教。”
    周王静问道:“哪9种古籍?”
    召公虎道:“古之君王皆设二史——左史记言,作《令》、《语》、《训典》,以昭明德而废幽昏;右史记事,作《春秋》、《世》、《故志》,以知废兴而戒浮秽。后设礼官作《诗》、《乐》、《礼》,使知上下、长幼、尊卑之别。此正是9之数也。
    “至于周公旦时,取吉礼十二、凶礼五、宾礼八、嘉礼六并军礼作《周礼》;取上古《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之乐舞作《周乐》。将礼乐并入‘六艺’,教化周之公卿贵族。”
    周王静点点头:“余一人登基之前,少傅曾教习此9种古籍,只可惜大部分已经篇目不齐,余深以为憾也。”
    召公虎道:“臣有意替天子网罗朝野上下饱学之士,为大周重新编修这些古籍。”
    周王静道:“余一人求之不得,此功在当代,但利及千秋之大计也!”
    召公虎道:“百官之中,当属少傅仍叔最为博学,臣请求其为副手。”
    众人看向仍叔,仍叔欣然出班道:“此乃臣之荣幸也,愿听太保安排!”
    周王静大喜,道:“有少傅相助太保,如虎添翼也。只是如此多古籍,繁浩如烟海,不知太保有何头绪?”
    召公虎道:“诚然,传世古籍繁多,三皇五帝结绳记事、夏商刻文于甲骨、大周多刻于青铜礼器,皆日久难辨。且前世史料几经誊抄,也多脱落、讹误。依臣之见,首要去伪存真,其次删繁就简,再者勘正校误,这样才可流传后世。”
    “便依太保,”周王静沉吟片刻,又道,“所谓名正则言顺,不知太保如何命名如此大作?”
    召公虎沉吟片刻,道:“前日,臣观镐京之形制,偶得灵感——国中大道分9经9纬,南北之道为经,东西之道为纬。‘经’者,恒久之至道也,把这9等古籍命名曰‘经’,不知天子意下如何?”
    周王静大喜:“甚妙!便依太保!”
    召公虎又道:“然9种古籍太过繁杂,臣有意去粗取精,并为‘六经’。”
    周王静道:“愿闻其详。”
    召公虎道:“左史记言之《令》、《语》、《训典》,期间多有重叠交集。召虎以为,可按朝代之序编为一册,分三皇五帝、唐、虞、夏、商、周六代,统称《书经》,记录上古帝王之言。“右史所记之《世》、《故志》,可以世系年代为序,汇编入《春秋》,统称《春秋经》,记录历代君王所行之事,及国之祭祀、兵戎、朝会之大事。
    “其次编制《礼经》,分天子、诸侯、大夫及士礼也,使天下以此为圭臬。再编撰《诗经》、《乐经》,诗以记词,乐以记谱。采大周之风、雅与颂,集夏商周三代乐舞之大成,以传后世。”
    周王静奇道:“此才五部经书,何谓‘六经’?”
    召公虎道:“孤斗胆,在此五经之前,再补一部经典,位居六经之首。”
    周王静道:“敢问是何经?”
    召公虎道:“群经之首,当推《易经》。昔时,伏羲氏用阴阳二爻推演出八卦,后先贤为之作‘三易’——神农氏作《连山》,轩辕黄帝作《归藏》,周文王囚于羑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作成《周易》一书,流传至今。此本朝之瑰宝也,当居六经之首。
    “至此,《易经》道阴阳,收于太卜;《书经》以道事,藏于外史;《春秋经》道义,存于国史;《礼经》以道行,在大宗伯;《诗经》以道志,归于大师;《乐经》以道和,隶属司乐。”
    周王静拍案叫绝道:“准!便依太保,以易、书、春秋、礼、诗、乐为序,重修六经。只不知,如此伟业,太保需几载可成?”
    召公虎道:“臣当呕心沥血,十年可成!”
    周王静喜道:“太保献此‘六经’之时,余一人定在镐京设高台,焚香而纳!兹事体大,希望百官臣工倾力配合,勿让余一人失望!”
    召公虎顶礼谢恩,众卿大夫亦连连称是,皆大欢喜,退朝而去。
    (注:兮吉甫论诗之语,作者才疏,不敢杜撰,乃是借化《毛诗序》中数言,拾人牙慧。)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