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先明哲保身才是!”
言罢,他起身朝老上卿作了一揖。
公石焕面露欣慰,又颤巍巍道:“老臣还有最后一个不情之请……”
“老将军请讲!”
“吾儿石允老来得子,老朽行将就木,总算抱得嫡长孙,也算石氏有后也……”公石焕苍白的脸上露出期待之色,“如今其生已三月,正是加名之时……”
“可是赐名之事?”卫伯和见老将军点头,连忙道,“乐意至极!”
听闻此子生后啼声雄伟,日后必为卫国栋梁。卫伯和想起当年卫康叔的开国贤臣子开、子昔父子,于是来了灵感:“此子石氏,‘石’、‘开’为‘研’,‘石’、‘昔’为‘碏’!老将军,汝嫡长孙便名之曰‘研’,嫡曾孙便名之为‘碏’,如何?”
“石研,石碏,妙极!”公石焕拍手大笑,“谢君上赐名……”言罢便又要下拜。
“老将军切勿多礼,好生歇息!”卫伯和徐徐扶他躺下,轻轻盖上寝衣,告辞回宫。
卫伯和回到寝宫稍作歇息,便匆匆带着卫士出了朝歌赶赴都城。一路向南到黄河渡口,在延津渡河后,又折向西,经洛邑、崤函,过华山,直抵镐京。
紧赶慢赶,到达首都之时,还是迟了半日。此时周王静已经分封完秦、梁、申三国,刚刚下朝。错过朝议的卫伯和,只得回太宰府暂歇。
将用午食,只听闻署外快马来报,说是卫国上卿公石焕已于三日前病逝。卫伯和闻此噩耗,玉箸坠地,嚎啕大哭起来。他推开饭菜,眼眶噙泪,跪地朝国都方向拜了三拜。
“取笔墨来!”卫伯和吩咐道,“写!”
侍从展开竹简,只听卫伯和道:“上卿卒,则擢下卿以行上卿之事,佐世子监朝,直至寡人上奏天子以赐命上卿。至于公石老将军之丧事,务必隆盛。命其子石允继为石氏大宗,增其封邑地二十里,人口三百户!”
看侍从写就,他取过竹简,加盖卫伯大玺。把信简用融蜡封好后,又让快马送回朝歌。
安排完这一切,卫伯和茶饭不思,双手托腮,在几案上仔细回味公石焕临终前对他托付之言,一言不发。虽说今日缺席天子朝议,但没错过见老将军最后一面,倒是不悔。
天将擦黑,门外传天子特使前来——周王静临时召集三公,有大事相商。
“寡人片刻便前往王宫!”送走天子特使,卫伯和已然换上朝服。
此前,大周曾设有三公会议,由天子召集太保、太傅、太师,在书房商议国家大事。可如自周定公薨后,其孙年幼,太师之位暂缺。故而太宰卫伯和身为百官之首,自然递补参会。
卫伯和的轺车很快就到达宫门外,被虎贲卫士引入宫内。
天子书房设于明堂之侧,通禀进门之后,卫伯和同周天子、太保召公虎、太傅虢公长父行礼罢,自觉地走到下首,敬陪末座。
周王静瞥了一眼卫伯和:“太宰不远万里从卫都朝歌赶来,余一人颇有不忍。”“卫和有罪!”
卫伯和赶忙起身下拜:“天子恕罪!只因卫国上卿变故,故而误了朝议。”
“爱卿节哀顺变,”周王静降阶相搀,“年初余亲征东夷时,还曾目睹公石老将军风采,不料天不假其寿。如今,卫国失一庭柱,大周失一栋梁也!”
天子说得诚恳,卫伯和不禁有些感动,不由回想起二十年来老将军随自己四处征战的一幕幕——
公石焕先是力排众议,不顾卫伯和弑兄的传言,以托孤老臣身份拥立其登基。其后跟随卫伯和入镐京平定国人暴动,屡次与北方诸戎作战,屡立功勋。后听闻周厉王被围彘林,又是公石老将军随自己入太行、平赤狄,周王静即位后,又先后平定五路犯周、随御驾亲征东夷……
如今斯人已逝,卫伯和也不复当年那个在质疑声中继位的稚嫩卫君,他不敢忘却老将军的辅佐之恩。
不过,人生还得继续。
此刻,周王静正襟危坐,开口说出今夜他亟需解决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