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广德寺上香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张伯贤:“这…这…”
    吴希泽:“我也是季贤的同学,我早就想去乡下看他了,我也有事情要跟他说,现在正好,张大哥,你就答应了吧。”
    张伯贤看看吴老太爷,老太爷点点头,“就让希泽走一趟吧。也显得我们的诚意。”
    徐氏本来想说等到张家父母回来了再说,见老太爷开口了,也不好反对。
    这个“我们”显然也把北辰街吴家包含在里面了。
    这,这真的是很有诚意呀。
    看来吴少爷是真的喜欢自家妹妹。
    这是要亲自去向老爹提亲呀呢。
    张伯贤如果再犹豫那就不识抬举了,连忙说道:“那好,明天八点在西城门口等。我陪着吴少爷一起回去。”
    吴希泽:“张大哥,我一定准时到。还有,不要叫我吴少爷,叫我希泽吧。”
    “哦,好,吴……希泽。”
    几人告辞离开。
    吴希泽把吴老太爷送回家。
    “阿公,谢谢您。”
    “呵呵,这八字才刚刚一撇,能不能成还难说哦。”
    “也多谢阿公给我机会。”
    “呵呵,你以为阿公不知道你想的啥,不就是想跟素芳多接触吗?现在的年轻人都时兴自由恋爱,呵呵,阿公懂的。希泽呀,机会给你了,你自己好好把握。
    ”
    “嗯。”
    吴希泽点点头。
    通过之前跟四妹的接触,她对自己并没有反感。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吴希泽暗下决心,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四妹的芳心,而不是依靠阿公的威信和吴家的家世。
    ——————
    —————
    话说一早张素芳和王淑仪他们就在西城门碰头结伴而行去广德寺上香。
    广德寺在城西的卧龙山脚下,离城还有十几里路。
    席氏和大嫂带着孩子坐滑杆。
    席氏是因为脚的原因走不得远路。
    而大嫂是因为拖着两个孩子。
    张素芳和王淑仪她们觉得两个年纪轻轻的坐滑杆不太好,又不是七老八十,所以她们两个就跟在抬滑杆的后面,一路说说笑笑看看沿途风景,到也不觉得累。
    一路上看到敲锣打鼓背包拿伞的香客排着队,络绎不绝地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广德寺香火鼎盛,是因为它悠久的历史和在川中的地位。
    它不仅是曾经的皇家禅院还主领川黔几十座庙宇。
    唐朝的时候,一代高僧克幽禅师来这里主持,把寺庙进行了扩建。
    说起这克幽禅师也大有来头。
    广德寺历久不衰,屡受帝王器重,除了高僧克幽禅师的德行外,还与他的身世密切相关。克幽乃唐王朝宗室,是唐中宗的孙子、唐玄宗的侄子。
    他的父亲入蜀地为官,担任宁州治下的长江县令,他跟着入蜀地。
    他幼年苦读经史,立志进入仕途。不意体弱多病,常被恶疾缠身,为了解脱痛苦,决意出家修行。病情稍好,即到成都净居寺,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金和尚为禅宗八代高僧,世称“东海大师”,察其意诚,求佛意志坚定,言语相投,乐意收为门徒,取名“无住”,随即为他剃度,受了“具足戒”,并口授释家修行心要促其禅悟。时年25岁。无相为了让他虔心深造,派他到彭县白鹿山结庐居住,使其清心寡欲,凝神静悟。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后派他到广德寺主持。
    也许正是因为克幽与李氏家族的血缘关系,才有如此雄厚的财力物力大修广德寺。
    从山麓至山顶,依山建寺,中轴线上有殿宇七重,东西配殿独自成院,大小殿阁塔坊共有25座,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殿宇九重,亭榭二十六处。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哼哈殿、圣旨坊、碑亭、天王殿(兜率天)、大雄宝殿、佛顶阁等依次排列,层层叠起;东有千佛楼、燃灯殿、百子殿;西有地藏殿、观音殿、念佛堂、善济塔、玉佛殿等。这些殿舍各抱地势,主次分明,对称有序,斗拱华丽,翼角出翘,脊饰雄壮,肃穆壮观。
    克幽禅师也曾经两度被引入宫讲经说法,被封为护国禅师,唐代宗赐名“克幽”,并赐予紫衣袈裟。
    由于克幽禅师是皇室嫡亲,历朝历代的钦差到该寺宣读圣旨时,都亲自进入寺庙内。而其它寺院如峨眉山等奉迎圣旨时,都要出庙门十里。广德寺接旨却在庙中,可见位尊之极。
    至今庙里还矗立着高大的圣旨坊。
    关于广德寺的种种传说,张素芳和王淑仪也听过不少。可依旧觉得它神秘莫测。
    以前她们也跟着家里人来过。
    今次又和以往不同。
    下次结伴同行又不知道要等到多久。
    何况又少了一个爱热闹的吴敏。
    张素芳和王淑仪跟着队伍来到了寺外的风雨廊桥——圆觉桥。
    抬滑杆的在这里停了下来。
    进寺庙先得过圆觉桥。
    卧龙湖的水从桥下潺潺流过。
    圆觉桥是一座风雨廊桥,上面盖着瓦,可以遮风避雨。
    桥头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圆觉桥三个鎏金大字。
    桥面由青石铺成,很宽,足够两辆马车并排通过。
    桥的两侧各有四根圆柱,每两根圆柱之间有供行人休憩的木椅。
    据说当初建寺的时候,克幽禅师特地把这座桥修成廊桥,就是为了给行人和附近山中的村民遮风避雨。
    桥够宽,马车虽然可以驶过圆觉桥。
    但是却从来没有人这样做过,无论是谁都是在桥这边就下车下轿下马,然后走过去,就连来传旨的钦差大人也是如此。
    皇家禅林可不是浪得虚名。
    早先这座桥并没有名字,后来皇家敕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大师。”
    宁州百姓也感念克幽禅师之功德,请封此桥为圆觉桥。皇家家恩准,并亲自提了三个字。
    试想,桥是克幽禅师的名,字是皇家所提,谁还敢不在此下马下轿。
    桥头的广场上人山人海,除了来上香的,还有不少商贩摆摊。
    卖香蜡纸钱的,卖针线玩具的,卖吃的喝的,还有卖打药的跑滩匠和跑江湖的杂耍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赶庙会,
    聚在桥头的人也越来越多,热闹非凡。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