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4):天涯.明月.刀(下)_第二十五章 最后一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01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
    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李白
    九华山在安徽青阳西南四十里,即汉时泾县、陵阳二地。
    三国时孙吴分置临城县境,至隋废,唐置青阳县,以在青山之阳为名,属池州府,青山在县北五里,逾梅家岭,与贵池接壤。
    九华山南望陵阳,西朝秋浦,北接五溪大通,东际双峰龙口,昔名九子山。
    唐李白游九子山,见其山峰并峙,如莲开九朵,改之为九华山。
    书籍上有记载:“旧名九子山,唐李白以九峰如莲花削成,改之为九华山。”
    青阳县志上也有记载:“山近县西四十里,峰之得名者四十八,岩十四,洞五,岭十一,泉十八,源二,其余台石池涧溪潭之属以奇胜名者不一。”
    “知行合一”的王阳明曾读书于此山中,与李白书堂并名千古。
    诗仙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有序。
    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故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笔墨间,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迥之堂,开檐岸帻,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
    他们的诗是这样的:
    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层标遏迟日,半壁明朝霞。——高霁
    积雪曜阴壑,飞流喷阳崖。——韦权舆
    青荧玉树色,缥缈羽人家。——李白
    九华山不但是诗人吟咏之地,也是佛家的地藏王道场。
    《地藏十轮经》:“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尽藏。”取名地藏。
    《大乘佛经》上记载的是:“地藏受释尊付嘱,令救度六道众生,决不成佛,常现身地狱中,以救众生之苦难,世称幽冥教主。”
    《地藏本愿经》二卷,唐实义难陀译,经中记载:“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召地藏大士永为幽冥教主,使世上有亲者皆得报本荐亲,咸登极乐。”
    这本书多说地狱诸相及追荐功德,为佛门的孝经。
    经中又说地藏菩萨救度众生,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弘愿,故名“地藏本愿”。
    所以“九华剑派”不但剑术精绝,同时也有诗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玄秘。
    武林中有七大剑派,九华山并不在其内,因为九华山门下的弟子本就极少,行踪更少出现在江湖。
    多年前江湖中就已盛传九华派已与幽冥教合并,同时供奉的两位祖师,一位是地藏王菩萨,另一位就是诗酒风流、高绝千古的李白。
    据说这位青莲居士不但是诗仙,也是剑仙,九华的剑法,就是他一脉相传,直到千百年后,江湖中又出现位奇侠李慕白,也是九华派的嫡系。
    这些传说使得九华派在江湖人心目中变得更神秘。九华门下的弟子,行踪也更诡秘,近年来几乎已绝迹于江湖。
    但这些却还都不是让傅红雪吃惊的原因,令他吃惊的,是如意大师这个人。
    如意大师着白袍,蹬芒鞋,赤足,摩顶,神情严肃,眸子有光,看来无疑是位修为极深的出家人,一位出家的女人。
    她看来仿佛已近中年,身材适中,容貌端正,举止规矩有礼,一张表情严肃的脸上,并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更没有足以令人吃惊之处,无论任何人眼中看来,她只不过是个修为严谨的中年尼姑,和佛门中其他千千万万个谨守清规的尼姑并没有什么不同。
    可是在傅红雪眼中看来,就完全不同了。
    她的容貌虽平凡端庄,一双玉手美如春葱,柔若无骨。她赤着芒鞋,不着鸦头袜,露出一双底平趾敛的如霜雪白玉足,更美得令人目眩。她的白布僧袍宽大柔软,一尘不染,遮盖着她绝大部分身体。
    没有人会去幻想一个修为严谨的中年尼姑,在僧袍下的**是什么样子的。
    傅红雪却不能不想。
    ——栏杆上的洁白僧袍,浴池中的丰美**,黑暗中的呻吟呼吸,温暖光滑的拥抱,还有那双牵引他进入梦境的手。
    他竟不能不将眼前这个道貌岸然的出家人,和昨夜那个成熟而充满渴望的女子联想在一起,虽然他一直禁止自己去想,但却偏偏不能不想。
    虽然他对一切事都已能不闻不问,无动于衷,可是这规矩严肃的中年尼姑,却使得他的方寸大乱,他已感觉到自己的嘴唇发干,心跳加速,几乎无法控制。
    如意大师只淡淡地看了他一眼,端庄严肃的脸上,还是全无表情。
    傅红雪几乎忍不住要冲过去,撕开她的僧衣,看看她是不是昨夜那个女人,可是他还是勉强忍耐住。
    他仿佛听见她在问:“这位就是名满天下的傅红雪施主?”
    他仿佛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回答: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