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七章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的。
    “.......”
    过了片刻。
    台下一位肤色比寻常人要蜡黄不少的圆脸中年人举起了手,说道:
    “钱主任,1.83米您觉得如何?”
    徐云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认出此人的身份,但在钱五师介绍之后他便知道,这位中年人正是赫赫有名的吴北生老爷子。
    括弧,青春版....或者说青春版pro——毕竟三十了嘛。
    “1.83米吗......”
    钱五师闻言摸了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吴北生所谓的1.83米,可不是随便一想就冒出来的数字。
    这个数字在场的理论组成员其实都不陌生。
    它正是去年在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后,导弹项目组在规划未来蓝图时设计的一款导弹。
    这款导弹代号MA-302GQ,预设长度1.83米,作战半径40公里左右。
    这是一款三代甚至四代....也就是五十或者六十年后才可能生产出来的导弹,相当于是后世脑洞风暴的产物。
    不过即便是蓝图规划,钱五师他们还是计算出了一些重要参数。
    想到这里。
    钱五师拿起笔,在演算纸上简单算了一遍。
    过了片刻。
    钱五师轻轻摇了摇头,否定道:
    “不行,高度按3万米来计算,气压是0.016Pa,大气温度为224.65K。”
    “这种情景下MA-302GQ没法在高空停留太长时间,收敛曲线很容易失衡,有比较大的可能会出现意外。”
    听闻此言。
    一旁的徐云也轻轻点了点头。
    早先提及过。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搜索半径是基地周围500公里左右,U2的航行时速大概600-700公里。
    也就是正常来说。
    气象多普勒雷达只能确定40分钟内U2的飞行轨迹。
    而按照后世的航协标准。
    飞艇的上升时速大概是5米每秒,也就是一分钟300米上下,至多不会超过400米。
    换而言之。
    40分钟内,飞艇顶多就只能上升一万多米——这还是最理想的状态。
    更别说后续还要通过无线电进行对位校正,这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因此,想要让飞艇飞到3万米的平流层高空、并且调试好状态。
    基地方面必须在接收到岸基雷达通知的第一时间,就立马将飞艇平台进行升空。
    也就是抛开上升耗时不谈,整个平台的滞空时长无论如何都不会低于两个小时。
    因此滞空阶段导弹可能遇到的高空状况,也是钱五师等人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环节。
    想到这里。
    钱五师便再次站起身,在身边的黑板最上方画了一横,写下了几个参数:
    气压:
    0.016Pa。
    大气温度:
    224.65K。
    迎角:
    0°。
    旋成体流场:
    轴对称羊角涡型马蹄涡。
    乘波体网格质量:
    0.9+。
    写完这些。
    钱五师又在这一道横的右下方画了个简单的飞机图标,写下了U2的时速等字样。
    接着他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对台下众人说道:
    “诸位,咱们先用这个简单图示来做个参考吧。”
    “三万米高空的主要参数差不多就这些,大家都动手计算计算,把能够在这种环境下滞留两个小时....不,四个小时的弹体结构给拟出来。”
    “然后咱们再用这个结构进行筛选,看看能不能在已有的设计方案中找出合适的事例。”
    “如果没有现成的方案样本,我们就再重新设计一枚新的导弹,大家有意见吗?”
    台下众人很快给出了一个整齐的答桉:
    “没有!”
    钱五师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
    “那就开始吧。”
    说罢。
    钱五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个漩涡,写下了一个椭圆型方程,说道:
    “首先,我们还是考虑扰动势流方程的简化问题。”
    “平流层几乎只有水平风,那方程便可以化简成双曲型方程......”
    众所周知。
    旋成体是火箭、导弹以及飞机机体的一个基本形体。
    它虽然几何形状简单,但其分离流动结构很复杂,表现出一些独特的三维流动现象。
    后世导弹的旋成体构成已经发展到了第四代,基本上不用考虑平流层状态对旋成体的形变影响。
    但现如今国内的导弹还处于发展初期,依旧是相当原始的合金钢为金属基复合材料。
    因此旋成体流场对导弹旋成体的影响就非常关键了。
    很快。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