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韩立”真身的猜测(第三天爆更,求月票!!!)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后来毛熊专家撤离华夏时,留给兔子们的样品只有两毫升。
    去年11月初。
    有机所在科院的指导下成立了“111任务”,由黄耀曾和黄维垣两位院士带队攻关。
    这同样是个开展时间接近一年的项目,如果那台反应器也有问题.....
    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类似的例子还要不少,真要列举数量很可能会上双。
    因此很快。
    首长也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
    不过他毕竟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所以重视归重视,心态还是保持了原先的冷静:
    “渤生同志,你先别着急,现在事情已经发生了,慌是没用的。”
    “现在我们要做的不是自己去脑补情况有多糟糕,而是应该尽快统计、汇总出有问题的设备。”
    “当年我们连最艰苦的绝境都熬过来了,那些八嘎都拿咱们没办法,我们还怕他几台出问题的设备不成?”
    说道最后。
    首长更是大手一挥,霸气十足的说道:
    “自古以来,洪水来了我们就治水,天破了就炼石补天,太阳想要肆虐人间,咱们就把太阳给射下来,这是传承在咱们民族血脉中的勇气!”
    “现在别人给的机器出了问题,咱们自己推倒了重新造不就行了?”
    “更何况出问题的只是工艺端,那些毛熊人可影响不了咱们的理论研究——陆光达、王淦昌同志他们还在埋头奋进呢。”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吗,渤生同志?”
    “......”
    二机部办公室内。
    刘渤生胸口重重起伏了几番,沉默良久:
    “首长,我明白了。”
    “明白就好。”
    首长的语气缓和了几分,突兀的咳嗽了几声,方才继续说道:
    “渤生同志,如果我没记错,当初毛熊送来的设备基本上都挂在你们二机部下面吧?”
    刘渤生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除了五六台机子在中科院的几个所外,其他都归我们二机部管。”
    “好,中科院是吧.....”
    首长沉吟片刻,做出了决断:
    “郭沫若同志那边我去联络,至于在二机部的那些设备,就拜托渤生同志你去检查了。”
    “一周之内得出准确的检查结果,这个时间有难度吗?”
    刘渤生原想说三天足矣,但考虑到此事事关重大,便也没有强行逞强:
    “没问题!”
    首长对于刘渤生还是很放心的,因此又把话题带回到了原处:
    “还有就是我们说的海棠项目,麻烦渤生同志你尽快把报告打上来,这样组织上也好选派人手去221厂做技术支援。”
    “对了......”
    提及气象多普勒雷达,首长忽然想到了什么。
    只见他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兴趣,对刘渤生问道:
    “渤生同志,那位提供雷达原理的小同志名字叫什么?”
    首长的话锋转的有些快,因此第一时间刘渤生还没反应过来:
    “啊?”
    不过很快。
    他便意识到首长问的是徐云,于是迅速给出了回答:
    “您是问那个七分熟?他叫韩立。”
    “韩立......”
    首长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追问道:
    “听说他是剑桥大学的留学生?”
    刘渤生点点头,解释道:
    “没错,不过名字应该是杜撰的,身上的谜团很重。”
    “不过从多角度判断,基本上可以确定两件事。”
    “一是他大概率不是敌特,二是他身后的组织...无论是否真的叫做风灵月影,总之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科研底蕴...或者说科研成果。”
    说罢。
    刘渤生顿了顿,从桌上再次翻出了一小叠档案:
    “截止到目前,我们...或者说我个人,一共找到了三个疑似韩立真身的人选。。”
    此时距离刘渤生收到李觉传来的雷达原理电报,已经过去了四个多小时。
    期间刘渤生除了与孙俊人、赵忠尧以及504厂的钱皋韵联系过外,还找档案室调来了有关剑桥大学留学生的档案。
    并且联系了几位剑桥大学毕业的学者,例如李林、温源宁等人进行了确认。
    经过反复比对。
    最终得出了三个疑似“韩立真身”的人选。(参考自venn.lib.cam.ac.uk/Documents/acad/enter,剑桥大学校友录,也就是1850副本里的人物原型来源)
    这三人都不是华夏庚款或者建国后的留学生,教育阶段基本上全在欧洲渡过。
    其中一位叫做常平,是现任中科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曹天钦的校友。
    按照曹天钦介绍。
章节报错(免登陆)
正确、无广告内容,点击下载APP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