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六章 地宫探测结果....出炉!(还是九千大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其中载着真·面阵式推扫式扫描仪的无人机开始调转方向,逐渐往外部移动,同时高度继续拔高。
    片刻过后。
    重门附近便隐隐传来了一阵大呼小叫声。
    很明显,吃瓜党们又兴奋了。拪
    而装载着重力梯度仪的无人机则停留在了一百米处,并且开始沿着宝城绕行。
    当然了。
    整个测绘过程所需要的数据和具体流程,徐云等人事先已经进行了严密的计算。
    无人机的高度、飞行速度、在哪个区域停留时间比较长或者比较短,这些都有严格且清晰的方案。
    比如说无人机的准确高度是114.514米,绕圈时的速度只有15千米每小时等等.....
    两分钟后。
    无人机搭载着重力梯度仪,停留到了事先标注的第一个区域,开始进行起了测绘。拪
    趁着测绘的间隙。
    徐云也给姜成谷以及刚结束地面数据手机的张子昂做起了介绍:
    “姜处长,张院士,两位应该都知道,其实在很早以前,国家方面就对永陵进行过了多次微重力遥感测绘。”
    “虽然相关测绘精度很低,没有收集到墓室内的任何信息,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就是永陵地宫内积水,积水高度约莫在6.5米左右,已经接近了墓室顶部。”
    “二则是....永陵的地宫虽然在建制上是十三陵中第二大的,但布局却和定陵相差无二。”
    姜成谷与张子昂同时点了点头。拪
    徐云所说的第一点算是老生常谈,不需过多赘述。
    至于第二点嘛......
    这算是在进入项目组后了解到的情报。
    嘉靖是所有大明皇帝中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拥有足够的时间去修葺自己的陵墓。
    因此永陵在建制规模上来说,也是十三陵中的第二大陵。
    不过根据遥感测绘显示。
    永陵地宫大归大,但在布局上和定陵却是差不多的:拪
    它是一个【甲】字去掉最下面一横的格局。
    其中【甲】字去掉一横后的左、上、右都是宫殿,上边的叫做后殿,左右两边的叫左右配殿。
    同时左右配殿的后方,还各自有一个小殿。
    中间的一横是过道,那一竖则被分成了三个墓室。
    “根据最早的微重力探测结果显示,左配殿距离我们最近。”
    地面上。
    徐云指着面前的宝城实景说道:拪
    “后殿位于我们的东边....也就是左手边,前殿位于大家的右手处。”
    “其中嘉靖皇帝和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棺椁,就位于后殿的位置——这属于‘礼制’上的规矩,甚至不需要探测结果支撑。”
    随后他顿了顿,从张晗手中接过了一张平面图,继续比划着说道:
    “所以我们根据这九间墓室的分布,制定了九个测绘停留点,以此保证先把永陵地宫第一层给探测清楚。”
    听到‘第一层’这三个字。
    姜成谷抬头看了眼徐云,没有说话。
    很早以前提及过。拪
    目前世人对于《永乐大典》是否存在于永陵内部,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
    而在支持《永乐大典》存在于永陵的看法中,又分成了三个小派:
    第一种认为嘉靖没有单独分隔墓室,《永乐大典》就在这九个....或者说除了后殿的八个墓室里头,姑且叫它降临派吧。
    第二种认为嘉靖在地宫同层开了个密室,单独存放《永乐大典》,就叫它拯救派吧。
    第三种则是......
    嘉靖不敢破坏固有建制,所以在地宫下方又挖了个第二层,用以安置《永乐大典》——这部分算是幸存派。
    实话实说。拪
    这三个小派都有道理。
    《永乐大典》的总数有一万册,根据明史记载得知每册长50厘米,宽30厘米,但厚度未知。
    假设每册厚两厘米。
    那么每立方米可放置333册《永乐大典》,存放下一万册只需要30立方米左右。
    而一个现代的两室一厅,面积差不多就有100平米。
    换而言之。
    理论上只要堆到四分之一的潘多拉那么高,这个房间就可以放下全部一万多册永乐大典。拪
    虽然如果按照标准的理制下葬,永陵地宫不存在这么大的空房。
    但在定陵的发掘过程中,却曾经有过一个异常发现:
    定陵整个地宫左配殿内部是完全空置的。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争议依旧很大,其中降临派对它的解释是这样的:
    左配殿原本是作为殉葬妃嫔的墓穴,明英宗朱祁镇废除殉葬后,虽然已经没有了殉葬的嫔妃,但为了保证礼制的连贯,后边的皇帝还是保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无广告、完整阅读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