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雷达出世!(上)(不会有中)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
    乔彩虹同志表示她第二天只在办公室里依稀看到了什么笑笑生、《九尾龟》、《剪灯新话》之类的字眼.....
    咳咳......
    除了回波信号接收单元外。
    另一位名叫安然的女同志负责的则是电磁波发射单元。
    它的结构包括了基板以及多个发射线圈,原身是基地内库存的314雷达。
    这两个模块的体积都不算大,不过各种数据线和连接接口都很多。
    同时根据设计要求。
    它们的工作仰角、探测区域也都有一定的数值限制。
    “下边点下边点儿,仰角不能过45°!”
    “6号线加固一下,焊不上去?那直接用胶带吧。”
    “安然姐,我这根棒子太长了,捅进去以后还留着一截咋办.......”
    “那就切了!”
    “一二三四五.....谁的红线少绕了一圈?!”
    看着热热闹闹的安装现场。
    徐云的心中不由冒出了一股很别样的情绪。
    后世这类大型雷达的组装基本上都是走的流水线,也就是全机械化处理。
    即便有个别步骤需要人工介入,那些工程师无论是设备还是服装上往往也都特有逼格。
    也就是所谓的高大上。
    而眼下这个时期却不太一样。
    由于工业水平的限制。
    即便是气象多勒普雷达这种高精尖设备的组装,也依旧要通过纯手工才能完成。
    但另一方面。
    这种画面却带着另一种流水线生产不具备的活力感,令人不自觉就有种加入其中的冲动。
    二十多分钟后。
    光学平台搭建完成。
    孙俊人继续看了眼示意图,开始了下一个环节的组装。
    也就是......
    一维扫描单元和接收望远镜的拼接。
    毕竟徐云拿出的就是一维成像技术嘛,不过分辨率要比普通雷达高上很多。
    按照徐云的设计。
    一维扫描单元安置在光学平台最上部,下方是接收望远镜。
    它由两个镀有全反介质膜的平面反射镜、水平旋转机构和垂直旋转机构组成的大口径光学潜望式结构。
    这个潜望式结构明面上的说法,是由王老他们的581项目组‘友情’提供。
    不过实际上嘛.....
    这其实很早以前生产出来、但没有后续经费补充完整的结构,搁置了两三年了.....
    它通过手动调节能够全方位扫描,水平方向可以旋转0至360度,垂直方向可以旋转0至180度。
    接收望远镜则在一维扫描单元的正下方,有效通光口径为300mm。
    它的主镜同样镀有全反的介质膜,反射率高达99%。
    望远镜接收的大气后向散射回波信号耦合至导线,由导线导入到准直镜后成为平行光。
    经过压制背景光的窄带滤光片后,由20%反射、80%透射的分束片分成两部分。
    20%的反射信号作为能量探测,80%的透射信号作为信号探测,以此来做到数据分析。
    其实徐云最理想的配置是镀上1064纳米的介质膜,再用光纤代替导线来传递信息。
    可惜这两个技术现在压根就没出现,就只能暂时拿乞丐版将就着用了。
    半个小时后。
    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几个结构尽数组装完毕,只剩下了最后一个.....
    静电分析模块。
    只见孙俊人环视了众人一圈,转头看向了老郭,对他说道:
    “老郭,该你出场了。”
    老郭朝他点点头,返身回到帐篷中,取出了一个有些破旧的棕色皮箱。
    皮箱的规格大概在50x30x20左右,并不算很大。
    老郭小心翼翼的将皮箱带回了众人身边,放平稳后按下了一个按钮。
    只听咔哒一声。
    箱子弹开了一道小缝隙。
    老郭顺着小缝隙将箱子掀起,露出了内部一个特殊的组件:
    这是一个类似后世4090显卡的机械模块,不过厚度比4090高一些,大概有十五厘米左右。
    模块最上方是一个白色的合金片,约莫一片手掌大小,合金片下方连接着好几组精细的小圆柱——这些便是感应器。
    感应器的下方则是一个封闭的黑色小盒子,内中装着一个晶片衬底,这玩意儿就是后世扫描器的初始版本。
    毫无疑问。
    这个组建便是连首长都惊动了的.....
    静电分析模组。
    ............
    注:
    标题不会有中,是一个大章分成了两部分。
    爆更六天了,今天更新少点做个针灸,明天调养请假一天,希望各位批准,这个月总更新量不会少。
    后天开始继续爆更,持续时间还是不会少于一周。
章节报错(免登陆)
下载APP,查看完整内容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