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知不知道抗生素的含金量啊?(大章)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大蒜?”
    伙房边。
    听到徐云的这番话,孟胖子不由微微一愣。
    旋即想到了什么,指着边上的篮子道:
    “小哥儿,你是说葫吧?就是那边那玩意儿?”
    徐云转头朝他所指的方向看去,发现伙房边角的篮子里,赫然正放着一头头大蒜。
    这些蒜和后世同类的品相一致,不过个头普遍很大,显然是精挑细选过的优质蒜。
    他快步走到篮子边上,拿起一头六瓣蒜打量了一番,连连点头道:
    “没错,就是这个!”
    孟胖子闻言,不由得意的笑了笑:
    “这位小哥儿,大蒜那是登州的叫法,俺们汴京都管这玩意儿叫葫或者胡蒜。
    要不是俺婆家是登州人,还真不一定听得懂你说啥哩!”
    徐云朝孟胖子客气的回了个笑容:
    “多谢孟大哥指点,”
    作为一个非植物学的从业人员,他只知道大蒜是汉代传入的中国,至于蒜头的别称他还真不太了解。
    其实吧。。
    在华夏古代,蒜头的称谓有很多种。
    比较大个的大蒜一般叫葫,小个儿的叫山蒜,统称要到明朝中期才会正式归一。
    随后徐云转过头,对谢老都管道:
    “老都管,烦劳你准备个石臼,先用热开水...咳咳,热汤烫一遍。
    另外再给我准备一袋盐,越精细越好,对了,还要个胆形的颇黎瓶。”
    谢老都管点点头:
    “没问题。”
    小半刻钟后。
    老都管拿着个几个物间走了过来,交给徐云:
    “石臼、盐、颇黎瓶,东西都在这儿了。”
    徐云朝他道了声谢,随后选了间比较干净的屋子。
    让谢老都管留在门外等待,自己则拿着准备好的几样东西进了屋。
    进屋后。
    徐云将石臼、扒好的蒜,盐、自己带着的小瓶子、胆形颇黎瓶以及一个从孟胖子那儿要来的类似砂锅的东西,一同摆到了桌上。
    其中胆形颇黎瓶的颇黎,指的就是玻璃。
    没错。
    在如今这个时代,玻璃工艺已经出现了。
    其中比较有名的证据,就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稚子弄冰》中“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的这一句诗。
    另外。
    宋真宗也曾经令锡工去给玻璃瓶镀水银,然后拿来喝酒,每天睡前还要舔一口。
    是的,你没看错——镀水银喝酒,所以老赵家夭折率高不是没有原因的。
    总而言之。
    目前的玻璃技术距离后世还有不小的差距,但实用性或者说功能性上已经非常接近了。
    准备好这一切后。
    徐云先是将剥开的大蒜放到石臼里,用力开始捣碎。
    咚咚咚——
    过了五六分钟。
    一大口的碎蒜出炉了。
    徐云将它们依次倒进玻璃瓶里,盖上盖子。
    又朝砂锅里装满盐,将玻璃瓶放进盐中,用一个类似吊烧的方式将砂锅提起。
    接着点上火,调整柴火的数量与高度,将温度控制在40度左右,然后开始加热。
    又过了半个小时。
    眼见火候差不多了,徐云便‘啵’的一声,拔开了小瓶子的盖塞。
    顷刻之间。
    一股浓郁至极的酒精味,充斥满了这个房间。
    没错。
    酒精。
    看到这儿,想必聪明的同学已经明白了徐云的思路。
    是的。
    徐云准备制备的,正是大蒜素。
    别看大蒜这玩意儿好像随处可见,听起来好像逼格很低,远不如青霉或者柳树枝。
    实际上。
    这可是个堪称神器级别的穿越黑科技!
    毫不夸张的说。
    什么水泥啦、造纸术啦、芋头啦,在大蒜素的面前都是弟弟。
    硬要比的话,黑火药和土豆才勉强能算的是同级别的神物。
    因为它是一类抗生素,而且特别容易制作。
    说起抗生素,大家可能脑海里冒出来的都是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这几个品类。
    但其实呢,大蒜素也是一种特别强有力的抗生素。
    它抗菌能力丝毫不比青霉素差,对抗菌类的种类也更广——青霉素只对细菌有效对真菌无力,而大蒜素是少有的可以同时对付细菌和真菌的抗生素种类。
    后世大蒜素难以普及的主要原因在于它难以保存,常温情况下也就只能存在一到两个小时,另外抗生素常见的耐药性也是个大问题。
    但在穿越后,它的优点就完全展现了出来:
    比起青霉素的制备环节,大蒜素的制作实在是太简单不过了。
    可以说只要你穿越的时间点是汉朝以后,那么有手都能搞出大蒜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