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二章为官之道

章节报错(免登陆)

91书院(91shuyuan.com)更新快,无弹窗!

李世民告状,然而李世民此时却神游体外,仿佛没有看见,他挪动着身体,想要靠近李世民,结果长孙无垢一个凶狠的目光瞪过来,李治吓得只要将脑袋埋进饭碗里。
    长孙无垢这才推了推李世民道“二哥,出了什么事?”
    李世民终于回过神,看着李治一脸泪水,正准备询问怎么回事,长孙无垢接着道“二哥,我看你的气色不对?”
    李世民苦笑道“杨恭仁真是好魄力,朕都想重新启用他了!”
    “哦!”长孙无垢好奇起来。
    杨恭仁在贞观元年被去相,就是因为他太能干了,而且还是李渊的心腹,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武德朝六大相国中,唯一一个可以不弱房杜的人。
    然而,事实上房玄龄与杜如晦又有性格缺陷,房玄龄善谋,却缺乏果断,而杜如晦却善断,在贞观四年杜如晦去世之后,朝廷对安置突厥策,前前后后吵了足足两年多,到现在还没有决断。
    如果杜如晦活着的话,他肯定可以帮忙李世民,一言而断。
    这个杨恭仁则是属于房玄龄与杜如晦的结合体,由于他年轻的时候,经常领兵作战,所以他更加杀伐果断,言出必践,行必果。而且更善谋划布局。
    早先年,李渊一直有想夺权的心思,而杨恭仁则是李渊阵营之中,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人物,李世民对他不放心。
    现在李渊已经认命了。
    李世民真有启用杨恭仁代替陈叔达为礼部尚书,参预朝政。
    长孙无垢不解。
    李世民将杨氏宗族召开会议,进行内部体制更革的情报递给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看了看,脸色大变。
    人最难的,其实是认清自己。知错能改,说得容易,真正做到的人,实在太少了,更何况,杨恭仁并没有错,杨氏在他执掌的这些年,虽然发展不快,却也稳中有进。
    如果换成其他人,肯定是得意满满,至少不会擅自大刀阔斧的改革。
    杨家有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全员进取力不高的情况,大唐朝廷岂能没有这类情况?
    在贞观元年,李世民让房玄龄与魏征进行过一次精兵简政,机构改革,精简了部份中枢官员,可是相对而言,唐朝的问题不在中枢,而是在地方。
    由于大唐一千五百五十七个县(取贞观十四年的数,贞观六年没有统治)共设三百六十个州,全部就有三百六十个州刺史(正四品)、三百六十个长史(从四品),治中(从四品)事实上,正四品在朝廷中已经算高官了,然而从四品以上,朝廷至少有一千多名从四品官员。
    各地肥瘦不等,官员也是心思各异,谁都想在富饶之地为官,谁也不想在偏远苦寒之地为官,地方大族、世族门阀更倾向于关中任职,或者中原腹心之地。
    问题早就有问题,可是如何解决,李世民一直在犹豫。
    唐朝的州和县两级管辖,其实并不算是郡改州这么简单,因为一郡之地,往往要十数县,或者数十县不等,而有的州只辖一县,或者一城,这样以来,刺史与县令,同城办公,就像出现,你管我不管,我不管,你也不管的情况。
    李世民也想过改州为郡,可是要像晋朝那样,全国设立一百多郡,二十二个州,这样以来,更容易管理。
    但是,这样以来,地方权柄过大,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州刺史权力太小,实力太弱,无法挑衅中央权威,可是一旦设立州牧、郡、县三级,那么就会形成地方割据,对立中枢。
章节报错(免登陆)
验证码: 提交关闭